陶崇园坠楼自杀|90后眼里2018舆情事件中的中国

梳理过程

 首先对事件进行概述,利用百度指数对“陶崇园坠楼自杀事件”进行舆情走势分析;其次盘点近年高校师生舆情事件,利用蜜蜂舆情对本次事件的网民观点进行分析,此外利用蚁坊软件对近年高校师生舆情事件的网民观点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媒体评论得出主流媒体的主要观点;最后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涉事高校在此次舆情事件中行为为什么引起网民高度不满,同时也探讨了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并揭示了此类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01 事件概述

2018年3月29日,注册名为“陶崇园姐姐”的用户发长微博公布其弟弟陶崇园的相关聊天记录和照片,称其在就读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期间,因“长期遭受导师压迫,被迫叫导师爸爸、给导师买饭打扫卫生、被导师阻止深造”等原因,最终“实在受不了了”,于3月26日清晨在学校跳楼自杀。

该微博被各大媒体迅速转发,加上武汉理工大学滞后的危机处理饱受网民诟病,加速了事件的发酵,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师生关系和导师权力如何限制的热烈讨论。

02 舆情走势

利用百度指数,对“陶崇园坠楼自杀事件”进行搜索,对此事件的关注走势如下图所示:

陶崇园坠楼自杀|90后眼里2018舆情事件中的中国

(来源于百度指数)

第一阶段:事件发酵(3月26日~4月3日)

3月29日, @陶崇园姐姐发了上述微博。

次日,@陶崇园姐姐将原微转发并@楚天都市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微博。

舆情峰值日期是4月1日,原因是环球时报等媒体就该事件发文,自媒体、微博大V积极参与该话题,使得该事件持续发酵、升温。

第二阶段:家属突发道歉声明随后又删除导致新的关注(4月5日~7日)

在此阶段,舆情峰值日期为4月5日,主要是因为@陶崇园姐姐发微博称,“希望大家不要再炒作这个事情”,并对武汉理工大学与王攀老师致歉。但当日下午,此微博就被删除了,令外界不解,从而再度引发了网民对此事件的关注。

4月6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甚至是微博大V对此事件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但4月7日,@陶崇园姐姐再度发声,称此前微博是“迫于极大压力,进退两难”,从而再次掀起舆论热潮。

第三阶段:武汉理工大学回应自杀事件(4月8日之后)

在此阶段,舆情峰值日期为4月8日,其原因是4月8日中午,@武汉理工大学官微对此事作出回应,称导师王攀与陶崇园存在认义父子关系等行为,学校停止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次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但武汉理工大学的危机公关文稿并未让网民满意,网民的关注也从原来追求事件的真相转移成对高校处理方式的不满。

03 高校极端事件盘点

随着陶崇园坠楼自杀事件的不断发酵,再加上校方回应没能安抚好广大网民的激愤情绪,过去发生的相关事件陆续被曝光。

陶崇园坠楼自杀|90后眼里2018舆情事件中的中国
陶崇园坠楼自杀|90后眼里2018舆情事件中的中国

正是因为此前多次发生类似事件,已经积累了一定关注度,所以导致陶崇园事件会迅速引发关注。校方回应又大多在风口浪尖上迫于无奈发表声明要彻查真相,但最后部分事件不了了之,从而加大了公众对相关事件后校方能否有效处理的不信任,也加剧了对武汉理工大学回应态度的不满。

04 网民观点

通过对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微博、微信文章的评论观点进行整理,得出媒体和网民对陶崇园坠楼自杀事件的主要观点。

陶崇园坠楼自杀|90后眼里2018舆情事件中的中国

(来源于蜜蜂舆情)

从蜜蜂舆情分析报告给出的数据可知:

1、质疑学校处理结果,不满校方说辞,指责校方无作为;(51%)

@一只喵喵叫的小脑斧:整篇通报避轻就重,认义父子关系?经过陶同学亲生父母同意了吗?说的出口?未发现阻挠陶同学进修和做家务行为,意思就是聊天记录是假的了?

2、认为学校是迫于舆论压力,敷衍给出的回应(22%)

@汪汪汪与汪汪汪:迟迟不回应,这是偏离正道的第一步;好不容易回应了一个,却又像是有点敷衍有点清高的样子,且不说回应的内容存疑,连抬头和落款都没有,这是偏离正道的第二步。

3、回应太晚,不够重视这起事件(8%)

@古香古食:都过去十几天了 不觉得有点晚么。

4、认为武理回应不当,不如北大、南大等高校(7%)

@wanderSCI:跟北大和南大处理的方式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也许这就是层次的差距

5、影响学校声誉,表示报考学校不会选择武理(6%)

@石門傑森斯坦森:以后孩子千万不能报这个学校。

6、相信学校给的说法(6%)

@梦回三国聆音:相信学校是在调查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出的情况通报,希望大家不要再抹黑学校,不信谣不传谣。

除了上述报告中观点外,对此事的观点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高校师生关系。如:师生关系应仅局限于学习工作还是应该扩展到生活,还有导师制存在缺陷,导师权力是否过大等等。

2、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成果的同时,高校和老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3、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磨掉了学生的野性,只剩下容忍,不会拒绝,心理过于脆弱,只能以死来反抗,其实是最无力的。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限,需要相关校方和相关部门给予学生帮助和保护。

4、希望媒体和网民保持理智,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能引起社会恐慌。

05 “高校师生问题”网民观点分析

陶崇园坠楼自杀|90后眼里2018舆情事件中的中国

(来源于蚁坊软件)

从鹰击早发现数据分可以看出:

  1. 呼吁严惩涉事人员(45%)
  2. 鼓励受害人站出来举报(21%)
  3. 导师制度存在缺陷,学生反抗能力有限(9%)
  4. 讨论学校处理方式及形象(8%)
  5. 质疑学校的用人制度(7%)
  6. 讲述遭遇老师骚扰的经过(6%)
  7. 其他观点(4%)

总结:对比此次陶崇园坠楼自杀事件与此前事件的网民观点,发现二者高度相似,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反抗能力有限,呼吁校方和有关部门对学生给予帮助和保护;二是质疑校方的处理方式,过于敷衍;三是对导师制提出质疑,对导师权力如何限制进行激烈讨论。

06 媒体评论

打破研究生“老板制”培养模式需分散导师权力

这种“老板制”培养模式尽管长期为学术界内部所诟病,但由于其带给既得利益者的收益惊人,成本低廉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固化下来。若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只能试着分散导师教授对学生的专属管理权和命运的掌握,并扩大监督和投诉处理的透明度。

(2018.1.19 界面评论)

莫让导师权力成脱缰之马

他山之石,可资对照:在国外很多现代大学,都对导师的权责作了明晰规定,比如在防治校园性骚扰方面,明示教师不应与有直接权力关系的学生发生性和亲密、浪漫关系;在能否让学生干杂活问题上,则要求导师不能超越职权范围布置学生做与学习、科研无关的事务,如果要布置不相关的任务,将不属于导师职权范围,学生是否愿意做,要听学生意见,导师要按劳动法规定给学生合法报酬。

(2018.1.20 央视新闻)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个教师如果师德滑坡、缺失和沦丧,意味着其灵魂也比较肮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师如果不注重师德培育,任由私欲、色欲不断膨胀,节操不保终累大德,最终必将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的教师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018.4.7 荆楚网)

令师德沦丧者寸步难行

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把“师德师风档案”作为一种终身制度,详细记录教师任职前后有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师德年度考核情况,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对师德沦丧者要一票否决,清除出教师队伍,不能抱有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的态度,令学生受害学校蒙羞。

(2018.4.8 新华时评)

反高校性骚扰:如何将“网络风暴”变为“制度性防范”?

在厘清了这两点之后,未来高校性骚扰的防范机制和解决之道,至少要处理以下的问题:如何制度化,特别是建立从举报、取证到调查的一整套制度,不仅保护学生,也保护教师本身;如何在职业共同体的内部裁判权与行政权力之间保持平衡。在此,简单拷贝美国的制度并不恰当,实践中也很难操作。

(2018.4.9 澎拜新闻)

07 舆情点评

从最早的广西女生遭论文导师猥亵事件到北航陈小武性骚扰事件,接着是西安交大“寒门学子”之死,再到如今的武汉理工研究生陶崇园坠亡事件,主流媒体和自媒体都相继爆出了许多“辣眼睛”的聊天记录、图片来佐证事实,直指“导师-学生”关系的扭曲。

但即便是面对网上的种种舆论,多数涉事高校都采取了发表声明最后不了了之的态度,加大了公众对此次武汉理工研究生陶崇园坠亡事件的关注程度。而涉事高校迟来的“情况说明”和“处理结果”,既没有抬头,也没有署名和公章,而且并未对事件的关键细节上进行公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此外,陶崇园姐姐还披露了校方态度遮掩、删帖、给自己施压等行为,这与4月5日被爆沈阳教授性侵事件中涉及的三所高校的做法完全不同,后者公开公正坦荡透明,终止和涉事导师签订的兼职教授协议,重启对涉事导师的调查工作。两次事件时间相近,但涉事高校的做法却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大大加剧了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坠亡事件的舆情发酵程度。(对此,“小强传播”曾有分析武汉理工关于陶崇园的通报为什么让人生气?看完后传播学教授坐不住了!

不得不说,在此次舆情事件中,武汉理工大学的危机公关处理实在是不够妥当。他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首先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向公众和媒体公布全面真实的信息,摆正自我公正的态度,满足网民的知情权,才能消灭谣言,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并且安抚网民情绪;其次对于舆论的质疑,要及时回应、道歉,查明真相,并公之于众;最后在面对学校负面新闻,例如性骚扰、奴役学生等,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

导师对学生性骚扰和 “奴役”,都不是首次被曝出,很明显现有导师制存在问题。导师过多地在学术科研以及个人生活上干涉学生;再加上“导师资助制”的推行,加大了导师对学生的控制力度。与其说是导师制,不如说是“老板制”更为贴切。而对导师权力的限制多局限在学术方面,因此学生变得更加弱势。

本次事件中,研究生导师的权力受到多方质疑。那么到底该不该赋予导师权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导师应该拥有局域内的特定权力,比如招生、培养学生等,而不是导师自创的在人才培养之外的权力,让学生充当“保姆”、“家奴”。党中央反复强调干部不能对上级搞人身依附,研究生对导师也同样如此,教育就是一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师生人身依附何谈人格独立。虽然2014年厦大博导吴春明“诱奸门”事件发生后,教育部明确了高校师德“红七条”,就以负面清单形式确定了导师权力的边界,但仍然无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具体的实施还要看各个高校,而高校导师众多,每位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对独立,监管难度大。

同门点评

值得学习借鉴的方面:

(1)将百度指数的事件热度走势图与事件阶段分析相结合,会使得整个事件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让受众更加了解每个阶段的舆情。

(2)把“陶崇园坠楼自杀事件”这一个案与“近年高校师生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角度新颖且更有价值,值得学习。

(3)舆情研判环节不仅有对学校的公关建议,还加入了对导师制的讨论,考虑很全面。 

需要改进的方面:

(1)走势分析中第三阶段的时间设置是4月8日至今,但是这与给出的百度指数走势图的时间不相符

(2)“近年高校师生问题”网民观点分析这个版块,概括有些简略,如果插入一些意见领袖的言论作为佐证会更好。

(3)媒体评论版块,每个观点仅有一家媒体的言论作为佐证,如果多写几家具有同一观点的媒体言论,该舆论的代表性会更好。

作者: 谢玉佳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4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8-12-08 21:09
下一篇 2018-12-08 22:10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