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我不是药神》火了,放眼望去,整个社交网络都在为这部国产电影充当自来水。

有人说,从电影院走出来,内心有种异样的感觉:似乎参与了某个社会进程,电影的公共属性终于得到声张。

从数据来看,电影上映5天,票房已破15亿,豆瓣评分稳居9.0,双微讨论热度高涨。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上映当天,“我不是药神”微信指数高达9898万。此外据新榜文章搜索功能显示,近7天内至少有2万多篇微信文章谈及“我不是药神”,其中204篇阅读达10w+。

微博上,《我不是药神》超话阅读量超6亿,单日微指数最高220万,微博电影主页大V推荐度达100%。微博CEO王高飞说,这貌似是第一部微博上推荐度100%的电影。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可能要很努力才能避免被剧透。

不过我们对相关内容进行回采后,发现这些讨论也不全是对电影本身的夸赞。虽然有故事原型作为依据,但真实世界总是要比电影复杂得多,而故事真正的结局,也远未到来。(下文努力不剧透)

围绕电影的盛赞:
“连药神都不推荐,要这个公号有什么用!”

毋庸置疑的是,这次对电影的赞美先过争议。

大多数文章都在字里行间不遗余力地赞美和推荐了这部电影。影视类的号更是清一色的强势安利,从标题就能看出他们为“这样的电影”等了多久:

“独立鱼电影”发文《零差评国片出现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吐槽电影院”发文《我希望徐峥新片大爆》;“虹膜”发文《<我不是药神>值得所有的赞美,它抵达了华语片从未触及的边界》。

“桃桃淘电影”的表达更直接:如果连《我不是药神》都不推荐,要这个号还有什么用!

这些号提及药神都连发数篇,丝毫不吝赞美,甚至看上去在“如何赞美”这件事上也花了不少功夫,亲自出钱请粉丝去看电影的也不在话下。(虽然也有人担心,这样的好评如潮,是否存在过誉)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围绕电影本身,被讨论最多的首先是剧情。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该能理解,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台词不少,但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点,又表达得理性克制。

用“乌鸦电影”的话说就是:观众的每一滴眼泪,都不是硬挤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一个人对于生命的关切,来自于同理心,来自于情绪的自然流淌。

同时,电影中埋下的细节又暗藏着矛盾与转变。“Sir电影”指出,程勇第二次去印度时看到的两尊神像,意味着毁灭与再生,黑暗的同时又拯救疾苦,隐喻程勇的内心变动。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除了剧情,演员的演技和电影幕后也是话题中心。

“Sir电影”发文称赞电影中的群戏表演,认为有的人物设计突破了某种国产片边界,每个人物都可以对应到一个现实符号。

几个演员的幕后故事也被倾注笔墨,比如王传君为了减肥每天跳绳8000个,为演出病人对食物的渴求,一场戏吃了44个包子,住院那场戏两夜不睡觉,熬到脱相,终于撕掉了“关谷神奇”的标签。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此外也有一些怪诞的角度,例如“Sir电影”专门整理了给这部电影打1星的评论,发文《是谁在给「药神」打一星?》,然后发现有些人打电影分,其实跟电影完全无关:有怪电影院空调不好的,怪后面有人说话的,怪电影院收停车费的。

还有这种,怪找不到电影院的。所以,现实果然总是比荧幕更魔幻。

回归现实的讨论:
“为什么药价这么贵?”

围绕演技的讨论还不足以表达人们对这部电影的真正感受,回归现实的讨论,才是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正如那个被频繁提及的问题:这电影是怎么过审的?有网友认为,考虑到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我们其实不必过分苛刻电影本身,也同样值得给出高分。

这里不得不提及电影的现实原型。2013年,一名叫陆勇的白血病患者因涉嫌贩卖“假药”被民警带走,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引爆舆论。

这里的“假药”是格列卫,也就是电影中的格列宁,是一款治疗慢粒性白血病的仿制药。与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几乎具有同等疗效的正规进口药相比,从印度制药公司直接购买的药品价格仅为后者的百分之一。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当时,为病友代购仿制药的陆勇被人们称为“药侠”,但却因涉嫌贩卖假药被捕,在看守所里被关了135天。最终因为1002名病友联名为陆勇求情,才使得检方宣布了不予起诉。

现实中,围绕法与情以及制度层面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相应的争议也映射到了电影。

“浪潮工作室”发文《<我不是药神>错在了哪》,谈及进口药在中国的成本高昂,并面临层层加价的窘境,很难用运输成本、供求关系来简单解释。

文章提到,电影中对药企负面形象的刻画并不符合事实,由于中国的进口药基本上都是“原研”品种,能够买到的进口药还有“第二份中国专属的研发成本”,背后涉及到巨量资金的研发投入成本、行政支出,这些最终都会成为患者的负担。

不过“小道消息”认为,研发成本只是药企对公众的第一个借口,第二个借口是要分摊风险。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除了成本投入,“浪潮工作室”还提到,进口药从出厂到抵达患者受众,药物的流通还有不少“灰色成本”,更尴尬的是,2013年后陆续出现了几家仿制格列卫的国内厂家,但业内观点认为,国产的仿制药药效并不乐观,有些甚至是安全的无效药。

“财经杂志”也就这个问题发文讨论,提到,关键问题是中国仿制药行业沉疴积弊,附着在产业自上而下的每一个链条:从标准到临床试验,从辅料到工艺,国产仿制药一路自我打折,最终败于药效。而仿制药行业生产能力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缺乏启用强制许可的信心。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还有不少文章也进行了类似探讨。

“雷斯林”指出,格列卫在中国的专利其实2013年就已经到期,可以制作仿制药了,但仿制药依然很贵。

“大象公会”认为,虽然形势在逐渐好转,但在未来的几年中,国产平价救命药仍将是可望不可及,中国患者代购印度“假药”的困局,仍将持续下去。而且,现实中也不是所有代购者都是陆勇:

如果病友信赖的代购者不再是陆勇这样完全无偿的完美被告人,所购药品依然被中国法律定义为“假药”,那么代购者仍必然构成刑法上的销售假药罪而身陷囹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由于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即公立医院在采购药品时偏爱高价药,即便药价下降了,也不一定采购,临床上没有替代品种的除外。

总而言之,现实情况比电影复杂得多。

就像“浪潮工作室”说的那样,《我不是药神》可能指了一个人人可以骂的简易靶子——药企,但或许,在天价进口药层层加价的诞生过程里,与那些吸血的中间人、监管漏洞及违法行径相比,专利权是最清白无瑕的一个环节了。

而在医药圈,这部电影得到的是另一层面的关注。“健言”称,不少医药界人士觉得自己被妖魔化,还被推到了公众的对立面:

“不要只看到代购群体正义光鲜的一面。”

印度药代购最大的问题是假药,比如不含有效成分。甚至还有更极端的案例——在中国做好假药,到印度售卖给到前去代购的中国人。

《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文章也提到,“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江倩曾遇到过一位患者,因为经济原因,由国产药转为印度的Imacy。换药之后,患者剧烈呕吐,皮肤颜色明显变黑,被迫停药两个月。”

电影已经收尾,故事远未结局

电影中的程勇要开始新的生活,现实中的陆勇还在与疾病斗争。

陆勇曾说,自己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商人,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不能理解电影里那句“命就是钱”,觉得电影本身也给他带来了困扰。

很多媒体都写过陆勇的故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南周知道”说,陆勇不是药神,他只是一个被命运推着走的人:

他的案件正好发生在我国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的前夜,而陆勇案引发的公共讨论,进一步加快了改革进程。陆勇案后,各地方到全国的两会里,陆续出现不少关于药品审批的提案,陆勇的名字在其中被反复提及。

在特定的时间点,陆勇被命运推了一把,站到了社会进程发生变化的前夜。这于他而言是彻头彻尾的生活的捉弄,但对其他人来说,似乎又有那么一点的幸运。

204篇10w+,《药神》刷屏背后是我们的善意和恐慌

后来央视采访陆勇,聊到一个细节,在狱中时陆勇的药吃完了,警察为了帮他买药,找了专门懂英文的人,还是从印度买的仿制药。

或许这部电影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柔一点,但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这数万篇微信文章,上亿次关注的话题讨论,也会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一点印记,记录着我们今天真实的感动、心痛与困惑。

文:张洁@新榜(newrankcn)

增长黑客CGO荐读: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24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增长黑客的头像增长黑客
上一篇 2018-07-09 22:12
下一篇 2018-07-10 11:1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Optimized by Optimole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