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杰:少年得到,产品创新工作坊的复盘

先来一些方法论相关的。

苏杰:少年得到,产品创新工作坊的复盘
  1. 用户成功(开心、成就感、获得价值……),是产品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用上图这个框架来穷举,然后思考“如果N年后,我们的产品牛逼了,是因为我们让用户获得了哪种/哪些成功?
  2. 产品相对通用的成长框架,如下:
    1. 个体价值:点状价值,优化,降阻力,堵漏……短期
    2. 个体粘性:关注积累,单种用户的粘性,增动力……中短期
    3. 群体粘性:关注关系,多种用户的粘性,网络效应……中长期
    4. 生态粘性:关注价值网的优化,找共生者,沉淀增长飞轮……长期
  3. 对应四种企业/产品,以及三种转化:
    1. 项目型企业,产品型企业,平台型企业,生态型企业
    2. 项目产品化,是找破局点,从无到有,从个体价值到个体粘性
    3. 产品平台化,要加杠杆(减阻力、增动力,找增强回路),个体粘性到群体粘性
    4. 平台生态化,做基本盘,优化行业效率,甚至重塑生态,群体粘性到生态粘性
  4. 从短期到长期,优化了几套组合工具(后续要把步骤细化、固化),局限性是,都偏用户驱动(还有其他驱动力):
    1. 用户旅程与产品断点
    2. 用户生态与动力阻力
    3. 用户生涯与产品存在感
    4. 用户成功与增长飞轮
  5. 破局靠理解需求,做大靠掌握供给
    1. 需求是对狭义用户的深刻洞察,供给也是洞察用户,不过要更清楚的理解“用户生态”里各种各样的角色
    2. 理解需求,是思考赚谁的钱,理解供给,是思考和谁一起分钱,只有分钱的人足够多,才能做得足够大

然后是工作坊本身

  1. 工作坊现场,就是做一个局,引发集体心流,要把合适的人找来,用匹配的工具和方法论,让信息流产生,发散,收敛,发散,收敛……直到最后,促成共识信息出现
  2. 关于合适的人,是指有很多角色需要参与进来,缺一不可,比如这次,有:
    1. 少年得到的核心团队:负责输出信息,讨论,提供决策依据……
    2. 关键决策者(张泉灵等几位):现场决策……
    3. 产品创新教练(梁宁和我):提供讨论方法,辅助决策
    4. 教练学徒:学习流程,将来为企业内化这套方法
    5. 儿童教育专家(沈祖芸等老师):提供专业视角
    6. 多种用户:基于前期对用户的研究,邀请家长、孩子等
    7. 服务者:行政后勤,摄影摄像……
  3. 但,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比如:
    1. 需要有人做场记(记录流程,资料,重要观点,决策,产出物等等),如果有的教练学徒不用重度参与讨论,可以做这事儿
    2. 潜在客户,可以围观感受
    3. 产品创新教练对业务讨论的参与,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做决策,但可以给建议,给到什么程度,需要好好把握
  4. 关于用户邀约,单拎出来讲讲
    1. 本次时间太紧,用户样本过于集中(如:绝大多数都已经是得到/少年得到用户,有信任基础,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虽然第二天做了调整,更好的改进方向应该是,在坊前和团队更多的探讨目标用户,然后尽量覆盖
    2. 对于孩子用户,现场沟通的场域不适合(成人围绕,父母在,压力过大),应该去孩子的场子(如学校教室、少年宫等)
  5. 关于信息流
    1. 便利贴、白板、墙面的画布,都是信息流,是把集体认知显性化的工具,需要一直呈现,所以过程中尽量不要更换场地
    2. 第二天做了PPT但没用,是因为现场发现,关注焦点在“团队做的东西” 上,可能好于在“我们做的东西” 上
  6. 两天的安排,大环节需要提前设计好,小环节允许自由流动
    1. 因为不是讲课,所以小环节很难提前设计,今后,可以放弃“提前做好PPT”的执念,有个框架就好,小环节和让场记随时记录、补充,最后汇总出PPT总结
    2. 根据上一个小环节的用时、产出数量质量等等因素,有很多随机应变,会给团队造成一些混乱感,这个事儿可以提前沟通,让大家有预期
  7. 业务决策、产品突破固然重要,但团队共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产出,有决策者提到,“哪怕把这两天看做一次团建”,都是值得的
  8. 团队高层的感受,明显好于基层,这一点值得思考
    1. 这和现场的一些单独沟通、高层更多的参与是有关的
    2. 和产出物的颗粒度也有关系,高层需要全局视野,基层需要落地方案
    3. 需要思考,如何让基层感受提升,比如通过调整预期
  9. 如果只有两天时间,我们确实要在深度优先(单点问题搞透)还是广度优先(演示完流程和思考框架)中,与团队更多的沟通,并达成共识
    1. 和上一条有关,深度优先基层感受会更好
    2. 也许可以尝试,每一次,至少找一个点深入
  10. 相关负责人,拿着需要他后续落地的产出物,拍照留念,是个有趣的环节,可以成为保留节目,而工作坊的产出物,一定要有可以后续落地、继续去做的东西,不能像培训那样,学员说“好的,知道了”,就完事儿了
  11. 年后,我们可以针对“产品创新工作坊”本身,做一次2C招募的产品创新工作坊
苏杰:少年得到,产品创新工作坊的复盘

文:苏杰(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三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

本文转载自,只做主题效果测试使用,本文观点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01-16 23:36
下一篇 2020-01-16 23:55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