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F产品市场契合|袭明微言

PMF早是由Marc Andreessen在他的博客中提出,他曾是Netscape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一名风险投资家。他最早对于PMF的定义是:“Product 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即在一个好的市场,能用一个产品去满足这个市场。而他甚至认为“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getting to product/market fit.“ (PMF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PMF (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和市场契合被提出后被广受认可,因为它比较好的解释互联网产品如何获得突破和市场认可的逻辑。许多创业者和产品经理在做产品的时候的起点往往是自己的想象,这在产品初期是关键能力,如由瓦尔赫拉利所说,人类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能够群体合作,而人类之所以擅长群体合作,就是因为人有想象力。

当产品一旦从研发状态推向市场的时候,也就是完成了从0到1,情况变得完全不同,这时候我们需建立一个基础认知,市场永远是对的。不能因为产品用户增长缓慢、销量没有明显提升等原因去否定市场。市场永远是对的,这是属于经济学的常识,经济学家不能因为说自己的模型无法解释市场就否定市场,这个逻辑也同样适用于产品上。

如何建立PMF,这是每个产品都在探索的问题,PMF永远只能趋近无法完全实现。

PMF产品市场契合|袭明微言

建立反馈机制

当我们在不断迭代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北极星指标,这个北极星指标只有一个,没有两个,这就考验战略的功夫了,战略在此时就是要做减法。找到那个核心指标,然后驱动团队全力以赴,力出一孔才能利出一孔。

通过观察自己北极星指标的变化, 作为产品在市场欢迎程度的参考。以用户量为例,那么每次发布新版本、新产品都应该看看自己用户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增加比率是一个上升状态还是呈现下降,这可以作为产品打磨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没有实现PMF之前,投入大量金钱、人力去拉新可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产品的PMF完全不同。一个2C类的产品,早期核心关注它的增长率,用户是否有迅速增长,是否有形成口碑效应。对于网站品牌类,指标可以是UV(独立访问)、MAU(月度活跃)等指标。平台类产品就不能仅仅看一端,而是考虑到平台供需双方同步增长情况。

1、通用型指标

用户规模,是否具备口碑传播能力、活跃用户是否有持续增加。

营收规模,是否在交易量、 营收方面持续增长。

产品停留时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长、频次是否有稳定增加。

购买率,支付是最铁杆的支持,当用户愿意付费的时候,代表他是更深层次的认可。

在用户增长方面也可以参考硅谷增长黑客之一的Andrew Chen推荐的用户数据标准来判断:

  • 用户级产品标准:
  • 每周使用天数超过3天
  • 新增日活跃用户DAU超过100
  • 30%新用户次日留存
  • 达到10万用户量
  • Saas产品标准:
  • 5%付费转化率
  • LTV/CAC>3,即用户终生价值/用户获取成本>3
  • 月流失率<2%
  • 月销售流水达到10万
  • 用户获取成本的回本时间<12月

2、怎么知道自己接近了PMF?

Marc Andreessen把初创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两部分,找到PMF之前,用户增长平平;找到PMF之后,用户增长快到你无法想象(指数级增长)。初期就是竭尽所能,用原型、MVP、最小闭环、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的方法不断去找匹配点,然后针对通用性的能力做抽象。

滴滴早期在地推的时候,APP非常地难用,当时滴滴很明确自己做的就是具有平台属性撮合生意。想要有用户,就必须能叫到车。所以一边派地推人员在城市里用APP不停叫车,然后还给司机端很高的补贴。因为有”用户“,司机端也开始安装APP去接单。启动期间吸引了大量司机入驻。

然后开始补贴用户端,培养用户的习惯,推出免费打车补贴的福利。用户觉得滴滴叫车方便、便宜,也很快获得了他们的青睐,活跃用户数获得指数级增长。但这种玩法最大的问题就是烧钱太厉害,过于依赖资本,不具备可持续性,从2015年推出滴滴开始,到2021年,六年多都没有盈利。所以这种方法需要慎用,而且我们看到 更多的企业即便是”烧钱补贴用户“,最后依旧没能实现PMF。


产品从0到1很难,从1到100更难。产品推向市场的初期,人们都好奇这究竟是什么产品,都想过来体验一下, 当这股新鲜劲过去后,大部分人就会给出自己的结论,这个产品不过如此, 然后再也不回来。

早期愿意陪伴产品的种子用户非常关键,值得一个个的添加这些人成为好友,他们真的是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会给出很多诚恳的建议。

我此前在做一款面向研发人员工具软件的时候,产品经理和开发都自以为帮助文档写的非常好,已经非常详细, 用户只要照做,就一定可以在服务器上把我们的软件跑起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教程页面刚挂出去没几天,然后种子用户群就反馈各种问题,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有的人是在自己苹果笔记本上建一个虚拟服务器,资源分贝不够导致性能严重不足,根本跑不起来;有的人用私有云的服务器,无法访问外部网络… 然后我们就不断给出各种版本,Mac版本、Windows版本、内网镜像包等各种方式,甚至最后配套了视频,手把手的教。就这一个教程,为了让用户能更方便的体验,这一个功能点迭代了好几周才稳定下来。

从这个局部的功能(Product)看,我们认为已经产品化的东西,其实在用户真实使用(Market)起来,还是会遇到许多挫折(Not Fit)。这个时候不是把产品撤下来,骗自己当问题不存在,而是遇到就解决,用快速迭代这个工具,去弥合与用户期望的差距,这是小步快跑的精髓。

小功能是如此,产品大版本迭代也是如此,唯有坚持、持续不断优化,才有机会逼近PMF的契合点。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54754.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12-29
下一篇 2021-12-29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