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克万亿薪酬计划,看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误解外的成长真相

从马斯克万亿薪酬计划,看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误解外的成长真相

当马斯克近1万亿美元的十年薪酬计划以超75%支持率通过特斯拉股东大会投票,这场商业史上最昂贵的高管激励方案瞬间引爆全球讨论。

在“万亿薪酬”的舆论喧嚣中,国内AI公司高管的薪酬却时常陷入“过高”、“不合理”的误解中。事实上,对比马斯克薪酬计划的核心逻辑与国内AI行业的发展阶段,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公众对薪酬结构、行业规律和发展诉求的认知偏差。

拨开数字迷雾,我们更应看到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性,以及背后中国AI产业的奋斗与潜力。

一、马斯克万亿薪酬的本质:不是“高薪”,是“对赌”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绝非“躺赚”,其核心是一场绑定公司未来十年的高强度价值对赌。这份计划的设计逻辑,本质是将高管利益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深度捆绑,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薪资发放,这份对付有几个明显特征:

目标门槛极度严苛:要解锁全部薪酬,马斯克需在十年内将特斯拉市值从当前1.5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同时完成交付2000万辆汽车、100万台人形机器人、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以及实现4000亿美元核心利润等里程碑式目标。任何一项未达成,对应的股权都无法解锁。

从马斯克万亿薪酬计划,看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误解外的成长真相

薪酬结构全靠价值创造:马斯克在特斯拉不领取传统固定薪水,所有收益均来自股票期权,且需扣除提案当日的公司基础市值,仅能获得自己为公司新增价值的对应回报。这种“零底薪+高杠杆股权”模式,将高管收益与股东价值增长完全绑定。

行业特殊性不可复制:乔治城大学金融学教授Rohan Williamson明确指出,该薪酬方案的合理性源于马斯克在特斯拉崛起中的核心唯一作用,是创始人主导型巨头的特殊激励模式,无法作为全球AI公司高管薪酬的参考标尺。

•AI资本局曾经梳理过股权激励的设置放思路,马斯克这份“万亿薪酬计划”,可以说把股权的激励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二、国内AI企业高管薪酬真相:低现金、高绑定,远非“天价”

相比马斯克薪酬的备受瞩目,国内的企业高管薪酬经常引起争议。事实上,与公众印象中“高薪厚禄”的标签不同,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呈现“现金保守、股权绑定、绩效挂钩”的鲜明特征,整体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显著,且严格服务于企业长期发展。

1.现金薪酬处于合理区间,远低于国际巨头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头部AI公司高管的现金薪酬普遍保持在理性水平,与国际科技巨头形成鲜明反差:

•比如,2024年报显示,科大讯飞2024年5位高层平均薪酬约267万元,最高的董事长刘庆峰年薪390万元(主动下调);

从马斯克万亿薪酬计划,看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误解外的成长真相

从马斯克万亿薪酬计划,看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误解外的成长真相

•财报显示,商汤科技核心高管现金年薪集中在200-400万元,其中徐立为358.8万元,与港股科技公司平均水平持平,但远低于腾讯、阿里等企业高管500万-2000万港元的薪酬区间;

从马斯克万亿薪酬计划,看国内AI公司高管薪酬:误解外的成长真相

对比国际同行,微软CEO纳德拉2025财年薪酬构成包括950万美元的现金奖励、250万美元基本工资,以及约19.6万美元的其它福利,同期股权奖励超过8400万美元。微软董事会表示,纳德拉超过95%的薪酬是基于业绩的,并指出股东回报和增长指标是关键因素。

有数据显示,国际AI公司高管薪酬中位数为160万美元(约合1150万元人民币),国内AI高管现金薪酬不足其五分之一。

2.薪酬结构重长期绑定,股权是核心回报

激励方面,国内AI公司普遍采用“低现金+高股权”的激励模式,高管核心财富来自与公司共成长的股权收益,而非短期现金报酬:

比如,商汤科技高管的核心回报来自上市前后的股权激励,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9月,而2021年上市前夕,引起争议的“亿元级薪酬”,实际是股份奖励而非现金收入,而从上市至今奖金4年间,徐立等商汤核心高管,从未减持公司股票

而且,股权激励设置严格约束,商汤最新推出的1.12亿股限制性股份(RSU),归属期长达12-49个月,且与公司及部门业绩紧密挂钩,员工若损害公司利益,未归属股权将失效,已归属部分需退还;

同时,未上市大厂也在通过各种方式绑定人才。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正在试点“豆包长期激励计划”新机制,意在针对豆包及相关大模型业务,建立起一套类似“虚拟股”的激励体系,通过授予“豆包股”及配套的期权回购机制,进一步增强核心人才的留任力与创造力。

科大讯飞、百度等AI企业同样以股权为核心激励工具,确保高管团队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而非追求短期薪酬收益。

3.误解源于三重认知偏差

总体来看,公众对国内AI高管薪酬的误解,本质是对行业特性的认知不足,容易混淆“账面薪酬”与“实际收入”:将股权激励的账面估值等同于现金收入,忽视其归属周期长、解锁条件严的特点;

而且,抛开行业发展阶段差异去谈薪酬,也是片面的。国内AI公司多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初期,部分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高管现金薪酬已充分考虑公司经营现状,比如高管薪酬占/研发费用比例这一指标;

第三,缺乏国际横向对比:仅聚焦国内绝对数字,未看到全球AI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国际科技巨头动辄数亿的薪酬包,本质是对AI战略决策权的价值认可。

三、合理薪酬是中国AI保持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锚”

AI产业的竞争,本质是顶尖人才的竞争。合理的薪酬激励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吸引、留住核心人才的“必要投入”,更是中国AI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如今的中国AI产业,早已不是“追随者”而是“引领者”,无论从AI公司拟数量,大模型能力,算力储备、场景落地、日均Token消耗量来说,中国均具备全球竞争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企业高层人才的作用,与其贡献匹配的薪酬激励,完全符合市场规律。

AI资本局认为,马斯克的万亿薪酬计划是特定企业、特定阶段的特殊激励模式,不应成为衡量国内AI高管薪酬的唯一标尺。国内AI公司的高管薪酬,本质是“价值创造的合理回报”“长期绑定的激励工具”,而非公众容易误解的“超额收益”。

在全球AI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AI产业正处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生态的攻坚期。我们需要打破不必要的薪酬误解,让核心人才能够心无旁骛投身技术创新;需要给予国内AI企业更多信任与支持,让它们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更有底气;更需要看到中国AI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470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