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经济变化从来不是企业的“灭顶之灾”,而是优化GTM策略的“试金石”与“契机”。一套优秀的GTM策略,不需要在经济繁荣期“锦上添花”,而要在经济波动期“雪中送炭”——其核心始终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率为导向”:用动态定价平衡客户价值与企业成本,用渠道优化实现资源精准投放,用需求预判抢占刚性市场,用客户分层提升利润效率,用供应链协同降低风险,用数据驱动避免决策失误。

navigate-the-cycle

作者|陈壕  来源|品牌市场相对论,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与作者交流

全文约5711字,阅读约需10分钟,好文值得慢慢品读

经济波动就像瞬息万变的天气,前一秒还是风和日丽的增长期,下一秒就可能迎来通货膨胀、需求萎缩、供应链断裂的“狂风骤雨”。这些不确定因素如同暗礁,让企业的市场开拓之路布满风险——有的企业因固守旧模式陷入增长停滞,有的则因成本失控走向亏损。

在这样的浪潮中,一套能灵活适配经济变化、兼顾长期可持续性与短期盈利性的GTM(Go-to-Market)策略,就成了企业穿越周期的“指南针”与“救生衣“,为此企业要把握好以下六个核心维度。

一、动态定价:从“固定标价”到“价值锚定”,平衡成本与市场接受度

在经济下行周期,消费者与企业客户的价格敏感度会显著上升,定价策略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两难困境”:若单纯为转嫁原材料、人力成本而涨价,很可能引发客户流失;若为保住市场份额一味降价,又会挤压本就紧张的利润空间。

此时,动态定价的核心逻辑,是跳出“成本加成”的传统思维,转向以“客户感知价值”为锚点的灵活调整。

全球办公软件巨头微软在2022年通胀压力下的做法颇具参考性。当时,软件行业普遍面临云服务器成本上涨的问题,微软并未对Office365所有用户统一涨价,而是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分层方案: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客户,保留基础版低价套餐,同时通过线上培训、案例手册强化“云存储扩容+跨团队协同”的核心价值,让客户清晰感知“花同样的钱,能获得更多实用功能”;对于对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高的大型企业客户,则推出“年度长约折扣”,客户签订2-3年合作协议可享受15%的价格优惠,同时在套餐中新增“数据合规审计”“专属安全顾问”等增值服务,用差异化价值支撑价格溢价。

这种策略不仅缓解了成本压力,更实现了客户留存与收入增长的双赢——2023年微软商业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中小企业客户留存率稳定在88%以上。

与之相反,2023年某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定价失误则是一个典型警示。在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后,该企业未做任何价值铺垫,直接将主力车型价格上调3万元,且未增加任何配置升级。这一操作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短期内订单量暴跌40%。后续企业紧急调整策略,推出“基础版保持原价+高配版涨价+赠送终身免费充电权益”的组合方案:基础版满足刚需用户的价格诉求,高配版用“免费充电”对冲涨价带来的心理落差,最终用3个月时间逐步挽回流失客户,订单量恢复至调价前的80%。

这一案例印证了:动态定价不是简单的“涨或降”,而是要通过价值传递,让客户认可“价格调整的合理性”,实现“成本转嫁”与“客户体验”的平衡。

二、渠道优化:砍掉低效渠道成本,聚焦“高转化+高留存”渠道

经济变化期,企业的营销与销售预算往往会收紧,此时采用“撒胡椒面”式的渠道投入已不可取。渠道优化的核心是“做减法”——通过数据复盘,砍掉转化低、成本高的低效渠道,将资源集中到能直接带来营收、且客户留存率高的核心渠道上,实现“每一分投入都能产生明确回报”。

B2B领域的Salesforce2020年疫情后的渠道调整堪称经典。此前,Salesforce依赖大量线下展会与经销商渠道,仅展会搭建、人员差旅、经销商返点等成本就占营销预算的30%,且线下线索转化周期长达3个月。疫情爆发后,线下渠道受阻,同时经济下行导致企业客户决策周期进一步拉长。Salesforce迅速将重心转向“线上Demo+行业解决方案白皮书+客户成功案例直播”的组合渠道:通过免费线上Demo让客户直观体验产品功能,用行业定制化白皮书(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5个核心场景》)解决客户“产品如何落地”的疑虑,再邀请已合作的头部客户开展直播,分享实际使用效果与ROI(投资回报率)数据,缩短客户决策链路。

调整后,Salesforce线上渠道线索转化效率提升40%,营销成本占比下降至22%,新客户3个月留存率从65%提高到82%——原本依赖线下的“重成本”渠道,变成了轻资产、高转化的“核心引擎”。

B2C领域的快消品牌元气森林,在2022年消费需求疲软时也通过渠道优化实现了增长突破。当时,元气森林通过销售数据复盘发现,传统商超渠道存在“进场费高(单品类进场费约5-10万元)、动销慢(货架陈列周期长,新品周转效率低)”的问题,而社区团购平台与线下便利店则具备“贴近消费者、复购率高”的优势:社区团购能通过拼团模式快速触达家庭用户,便利店则是年轻消费者即时性消费的核心场景。

基于这一洞察,元气森林减少30%的商超渠道投入,转而与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社区团购平台合作,推出“10人拼团享8折”“团长专属返利”活动,同时在便利店增设“试饮装”货架,用“1元小包装试喝”降低消费者尝试门槛。2023年,元气森林整体销售额增长15%,其中社区团购与便利店渠道贡献了60%的增量,渠道ROI(投入产出比)较商超渠道提升2倍。

三、需求响应:从“被动满足”到“主动预判”,锁定刚性需求

经济波动期,市场需求会呈现明显的“结构性调整”——非必要消费需求收缩,刚性需求则更加凸显。GTM策略的关键,是从“被动等待客户需求”转向“主动预判需求变化”,提前调整产品或服务重心,抢占刚性需求市场的“先机”。

B2B领域的Zoom,在近三年的经济周期中展现了极强的需求响应能力。2020年疫情初期,远程办公需求爆发,Zoom迅速推出“中小企业免费版(支持100人以内40分钟会议)+企业版扩容优惠(额外赠送20%会议时长)”,快速占领市场空白,用户数从1000万飙升至3亿;而当2022年经济下行,企业开始压缩IT预算时,Zoom通过客户调研预判到核心需求变化:客户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频会议工具”,而是需要“一站式协作解决方案”,以降低多软件采购成本。

基于这一预判,Zoom推出“ZoomOne整合套餐”,将视频会议、即时通讯、云存储、白板协作等功能打包,价格比单独购买各模块低25%。这一策略精准击中企业“降本+提效”的刚性需求,2023年Zoom企业客户续约率保持在95%以上,即使在部分客户IT预算缩减10%-15%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2%的收入增长。

在家电行业,美的在2023年消费降级趋势下的需求响应同样值得借鉴。通过市场调研,美的发现消费者需求出现明显分化:对“高能耗、高价格”的高端家电(如万元以上的智能冰箱)需求下降15%,而对“节能、性价比高”的基础款家电需求上升20%。

针对这一变化,美的在GTM策略中调整产品推广重心:将“一级能效冰箱”“定频空调基础款”作为主推品类,在宣传中突出“每月省电20度(年均节省电费约300元)”“三年免费保修”等核心卖点,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家电节能小技巧”内容,强化“基础款也能满足品质生活”的认知。2023年,美的基础款家电销量增长30%,完全抵消了高端款销量下滑的影响,整体营收保持稳定,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周期增长”。

四、客户分层:聚焦“高价值客户”,提升单客终身价值

经济下行期,企业资源有限,无法覆盖所有客户群体。此时,客户分层的核心逻辑是“抓大放小”——通过数据筛选出“高价值、高忠诚”的客户群体,将服务资源与营销预算向其倾斜,提升单客终身价值(LTV),用“精准投入”实现“利润最大化”。

B2B领域的SAP,其客户分层策略堪称标杆。SAP根据客户年付费金额与合作潜力,将客户分为三类:“战略客户(年付费100万以上)”“成长客户(年付费10-100万)”“基础客户(年付费10万以下)”。针对不同层级客户,SAP匹配差异化的服务与运营策略:对战略客户,配备“专属客户经理+技术顾问团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甚至深度参与客户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如为某汽车集团定制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同步对接其ERP系统),通过深度绑定锁定长期合作;对成长客户,采用“线上自助服务+季度线下培训”的混合模式,降低服务成本,同时定期推送“行业增值模块”(如为电商客户推荐“库存预警插件”),推动其向更高付费层级升级;对基础客户,则完全通过线上自助平台提供服务,仅保留邮件客服支持,减少人工投入。

2023年,SAP战略客户的LTV(单客终身价值)提升20%,成长客户的升级率提高15%,整体利润margins(利润率)保持在35%以上,在企业级软件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实现了“利润不降反升”。

B2C领域的京东,通过“PLUS会员”体系实现了高价值客户的精准运营。经济下行期,京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PLUS会员的消费频次(年均20次)与客单价(年均5000元)是普通用户的3倍以上,且留存率(90%)远高于普通用户(45%)。基于这一洞察,京东在GTM策略中重点强化PLUS会员权益:新增“免费退换货上门”“专属客服优先响应(10秒内接通)”“会员价再折上折”等福利,同时联合宝洁、华为等品牌推出“PLUS会员专属定制商品”(如定制款洗衣液、限量版手机),进一步提升会员粘性。

2023年,京东PLUS会员数量突破4000万,贡献了平台60%的GMV(商品交易总额),成为经济波动期的“营收压舱石”——通过聚焦高价值客户,京东用20%的用户体量,支撑了60%的收入增长。

五、供应链协同:从“单一供应商”到“弹性网络”,降低成本与风险

经济变化往往伴随着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原材料涨价、物流延迟、供应商断供等问题频发,而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GTM策略的落地效果。此时,GTM与供应链的深度协同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弹性供应链网络”,替代传统的“单一供应商依赖”,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证产品及时交付,提升客户满意度。

B2B领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在2022年全球芯片短缺危机中的应对,展现了供应链协同的价值。当时,博世的汽车电子业务(如车载芯片)高度依赖某单一芯片供应商,该供应商因产能不足导致博世订单交付延迟,影响下游车企客户的生产计划。为解决这一问题,博世在GTM策略中加入“供应链多元化”环节:一方面与3家以上芯片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其中2家为国内芯片企业),约定“最低供货量+价格锁定”条款,确保核心芯片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主动与下游车企客户沟通,根据客户的生产计划调整零部件交付周期(如将月度交付改为周度交付),同时提供“芯片替代方案”(如用国产芯片替代进口芯片,并协助客户完成兼容性测试)。

通过这一系列协同措施,博世在芯片短缺期保持了90%以上的订单交付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30%,同时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了原材料价格,降低了10%的采购成本,既保住了客户合作,又控制了成本风险。

B2C领域的快时尚品牌Zara,通过“快反供应链”与GTM的结合,实现了对消费需求的快速响应。2023年,消费需求呈现“多变、短效”的特点——某款衣服可能在一周内从热销变为滞销,若供应链调整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库存积压。针对这一问题,Zara构建了“门店销售数据实时反馈+中央供应链快速调整”的协同模式:门店每天将热销款式、尺码、库存数据上传至总部数据平台,总部通过算法分析预判需求趋势,若某款衣服销量超预期,供应链可在7天内加急补货(传统快时尚品牌需15-30天);若销量不佳,则立即减少生产,将原材料调配至其他热销款式。

这种协同模式让Zara的库存周转率提升25%,库存成本下降18%,2023年新品售罄率提高到80%,较行业平均水平高25%——通过供应链与GTM的联动,Zara将“需求多变”的挑战,转化为“快速迭代”的竞争优势。

六、数据驱动:用数据迭代策略,避免“拍脑袋”决策

经济变化期,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依赖经验的“拍脑袋“式决策很容易失误——比如某企业因误判需求趋势,盲目加大某品类生产,最终导致库存积压;某品牌因错估渠道效果,投入大量预算却未获回报。而数据驱动的GTM策略,能通过实时监控关键指标、快速迭代调整,让每一个决策都有数据支撑,降低试错成本,提升策略有效性。

在B2B领域,营销自动化平台HubSpot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驱动GTM体系。HubSpot将GTM全流程拆解为“线索获取-销售转化-客户留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置核心监控指标:在“线索获取”阶段,跟踪不同渠道的线索成本(CPL)、线索质量(如是否符合理想客户画像ICP);在“销售转化”阶段,监控不同销售话术的成交率、客户决策周期;在“客户留存”阶段,分析客户使用产品的、功能渗透率与续约率的关系。2023年,HubSpot通过数据发现,“行业解决方案白皮书”带来的线索CPL比“通用广告”低30%,且成交率高25%,于是立即将白皮书的创作与推广预算增加50%;同时发现,客户若在首月使用产品超过5个核心功能,续约率会提高40%,便推出“新客户首月功能使用指导计划”(如一对一线上培训、功能使用手册)。

这些数据驱动的调整,让HubSpot在2023年实现了20%的收入增长,销售效率(人均成交额)提升15%,成为B2BSaaS领域“数据驱动增长”的典范。

B2C领域的奶茶品牌喜茶,通过数据化运营让GTM策略更精准。喜茶通过小程序收集消费者的全链路数据:在“产品研发”阶段,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季节的热销产品(如夏季“多肉葡萄”销量占比30%,冬季“热饮芋泥波波”占比25%),据此调整新品研发方向;在“门店运营”阶段,根据区域销量数据调整门店备货量(如写字楼门店早高峰增加“美式咖啡”备货,商场门店周末增加“果茶”备货);在“客户运营”阶段,通过会员消费频次、偏好口味数据推送个性化优惠券(如对30天未到店的会员,推送“第二杯半价”券;对常点无糖饮品的会员,推荐新品“零卡糖奶茶”)。

2023年,喜茶通过数据迭代策略,新品上市成功率从60%提高到85%,会员复购率提升22%,在茶饮市场竞争激烈、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实现了盈利增长,证明了数据驱动对B2C品牌GTM策略的核心价值。

结语

经济变化从来不是企业的“灭顶之灾”,而是优化GTM策略的“试金石”与“契机”。一套优秀的GTM策略,不需要在经济繁荣期“锦上添花”,而要在经济波动期“雪中送炭”——其核心始终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率为导向”:用动态定价平衡客户价值与企业成本,用渠道优化实现资源精准投放,用需求预判抢占刚性市场,用客户分层提升利润效率,用供应链协同降低风险,用数据驱动避免决策失误。

对于企业而言,穿越经济周期的关键,不是等待市场变好,而是主动调整GTM的每一个环节,让产品、渠道、定价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当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经济的“狂风骤雨”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甚至在周期更迭中,收获超越同行的竞争优势。

THE END.

作者:陈壕 

曾于国内Top品牌公关及营销咨询机构任职客户顾问,后于国内知名企业担任市场总监,擅长营销策划、公关传播、危机公关等,在toC/toB领域皆有成功经验,于《国际公关》杂志、市场部网、广告门、数英网、首席营销官等行业媒体开设专栏。

如有咨询、培训等合作需求请关注公众号联系或直接添加微信:Alex-Brand

c3268026ab7d4092991fe66331ffb8d0~tplv-obj

扫码关注,更多干货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什么样的GTM策略才能可持续且盈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144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分钟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