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地图重做一遍

AI,让地图重做一遍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当“外卖大战”遇上“AI大战”,却意外重燃了“地图”市场。

“今年,达达(对地图)的需求突然暴增。”腾讯地图位置服务产品总经理李彬对光锥智能说道。陡增的外卖订单需求,拉动了外卖骑手的骑行规划、导航品质的地图高频需求,“我们需要去更严格地打磨这部分功能。”

1994年,美国学者Schilit首先提出了位置服务的三大目标:你在哪里(空间信息)、你和谁在一起(社会信息)、附近有什么资源(信息查询)。此后的三十年里,LBS地理位置信息服务,在互联网中逐渐萌芽,在移动互联网中达到“标配”的高峰。

直到AI大模型到来之前,地图一直是那个不可或缺,但却极致隐形的存在。

9月中旬,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展厅里,机器人互动展台前围得水泄不通,观众举着手机记录机械臂精准抓取物品的瞬间;大模型多模态演示区,人们排队体验“文字生成3D场景”的新奇…

这些“肉眼可见”的创新,理所当然成为全场焦点。

而另一侧,腾讯地图全新时空智能开放平台“盖亚”的发布,却并未引发扎堆围观。

但在AI和物理世界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我们深度了解“时空智能”概念后发现,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关键:

地图早已不仅仅是“导航工具”,正在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赋能实体产业的“智能决策大脑”。

无疑,AI让地图行业来到了一个转折点。

“从‘出行工具’到‘智能引擎’,这是地图产品面向未来的一次根本性跃迁。”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称。

盖亚的出现也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古早”的产品,只要用AI重构底层逻辑,就能长出“新芽”。而这种“新芽”,恰恰能深入实体产业的肌理,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力量。

这或许就是AI时代最动人的地方:让成熟的行业,重新拥有生长的可能。

实体生意不好做?从“拍脑袋”到“算出来”

凌晨两点,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小李还在对着屏幕皱眉。

他负责的社区团购小程序需要接入地图选点功能,可翻了3份接口文档、调试了5次代码,还是没搞懂怎么把用户定位和周边商铺库存数据关联起来。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困境:零售品牌选址时拿着零散的客流报表无从下手,景区运营者对着静态的游客数据难以调整业态,出行平台的调度员总在为车辆空跑率发愁……

对实体产业而言,“位置”从来都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变量。

零售行业一直流传着“七分靠选址,三分靠运营”的铁律。同一商圈,临街商铺与巷内商铺的客流量可能相差10倍;景区运营中,游客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长,直接决定餐饮、文创店的布局逻辑;出行平台的调度效率,更是依赖实时位置数据降低车辆的空跑率。

AI,让地图重做一遍

但直到今天,多数企业的“位置决策”仍深陷“低效、不准、用不起”的泥潭,与数字经济的发展节奏严重脱节。

比如在零售行业,传统选址模式的低效早已是公开的难题。

四五年前,当腾讯地图首次向客户推荐“大数据选址”时,不少客户都带着怀疑:“数据接不接地气?会不会是空中建楼?”“用这个方案,ROI能满足我们的内部考核吗?”

某区域连锁超市负责人曾直言,当时他们更愿意相信“人工蹲点”,即派员工在目标商圈统计3天客流,记录周边小区入住率,再结合经验判断。可这种方式不仅周期长(一次选址至少2周),还容易错过商机,等调研结束,优质商铺早已被竞争对手拿下。

就连麦当劳这样的头部连锁品牌,也曾受困于传统模式的局限。麦当劳中国相关负责人在现场提到:“过去我们要么靠人工蹲点统计客流,成本高且覆盖范围窄,要么用单一维度的数据,比如周边人口数量,但准确率很低。”

无疑,数据的割裂,让商业决策沦为“盲人摸象”。

只看到人口密度,却看不到消费能力;知道有竞品,却不知道竞品的客单价和客流高峰……最终,导致部分门店开业后,营业额远低于预期。

彼时,为了解决客户信任问题,腾讯地图的团队选定了一座城市,用人工和腾讯地图大数据两种不同的方式,各自选取十个点位,通过最终评判,腾讯地图大数据选出来的位置整体会更好。

“因为人工选址是与选址人员的能力和视野的广度密切相关,如果信息比较片面,其选择的点位肯定不是特别全。”李彬说道,“而我们的选址则采用了很多维度的数据,比如客户画像、周边经济业态、竞争分布,甚至包括人流迁徙的趋势和规律等,通过大数据的叠加得出最终结果。”

AI,让地图重做一遍

腾讯地图位置服务产品总经理李彬

数据,无疑是影响着实体产业选址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实体产业中,相比于数据的缺失,更棘手的则是“服务错配”,即地图厂商的能力与企业的分层需求。

一般来说,头部连锁品牌需要底层数据能力做定制开发,区域商户想要轻量化工具,而个体店主可能只需要“一键选址”功能。

然而,传统地图服务要么是中小客户用不起的标准化API,要么是周期长、成本高的定制方案,大量实体企业被挡在数字决策的门外。

某区域奶茶品牌创始人无奈表示:“我们曾想做客群分析,找了几家厂商不是方案太复杂就是数据太粗糙,最后只能放弃。”

基于此,借助高覆盖度、高鲜活度的位置数据,结合人口分布和智能算法,地图可以帮助企业精准选址、预测客流、洞察竞争格局。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针对不同的行业客户,能够拥有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使得无论是小商户还是大型连锁,都能通过地图实现科学决策、提升效率。

不难看出,当数字技术深入产业肌理时,地图早已不是“找路工具”那么简单,地理位置服务(LBS)已经升级为“智能辅助决策者”。

AI大模型的出现,恰好为这场升级提供了一个更智能的技术底座。

用AI重塑地图,让静态的地址库动起来

一家商铺,未来客流会如何变化?”、“如何调整路线,能降低物流成本?”

当这些更复杂的经营问题摆在地图厂商面前,过去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商家的需求。空间的需求,需要叠加上时间的变化,还需要智能动态的预测——如此大的数据计算量,只有AI大模型能解。

也因此,地图正在被AI全面重塑,这是一场不能错过的变革。

9月中旬的腾讯生态大会上,光锥智能发现,腾讯地图悄然发布了一个新产品——时空智能平台“盖亚”。盖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是万神之母。腾讯地图用这个名字命名,暗含着构建时空智能生态的野心。

“盖亚,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腾讯地图在AI时代的重要战略起点。”李彬说道。

盖亚时空智能平台,从底层逻辑上重构了位置服务的模式,希望通过“数据底座+AI引擎+分层开放”的组合拳,解决行业的核心痛点。

相比语言大模型是由海量的文本所组成,时空大模型则是由海量的地理位置信息所构成,其主要学习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规律。

举个例子,某个地方开了一家日料店,结果经营不善倒闭,后又改成奶茶店,结果后续周边开了多个奶茶店。那就说明,这个地方适合开奶茶店而不适合开日料店。

AI,让地图重做一遍

基于此,时空大模型就可以学习到,这个店铺适合的餐饮类型,跟周边的人群画像、竞争分布等息息相关。

“我们把腾讯地图过往数年积累的行业Know-how,包括地图经验、服务客户经验、开发者经验等,都注入到时空大模型当中。”李彬说道,“用户的动态大模型和时空的动态大模型,是我们建立多层开放平台的核心技术基石。”

盖亚时空大模型以“位置数据”为核心,融合了腾讯地图多年积累的底层资源,覆盖超8000万POI(兴趣点)、1300万公里道路数据,日处理定位请求超过1800亿次,还与京东、小红书、美团、滴滴等合作伙伴共建了实时、广覆盖、高深度的数据生态。

当然,这些数据不是静态的“地址库”,而是动态的“时空流”,能实时反映人流、车流、消费行为的变化。

时空大模型与腾讯混元大模型深度融合,形成了盖亚的“智能大脑”。这种融合赋予平台两大核心能力:

一是自然语言理解,开发者或企业用户不用再看复杂的接口文档,用日常语言就能提问,比如“北京朝阳区国贸附近适合开咖啡店吗?”“接口返回120错误怎么解决?”;

二是高精度时空推演,能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趋势,比如“某商圈国庆期间的客流峰值会达到多少?”“新开便利店的首月营业额大概在什么范围?”。

这让地图彻底跳出“基础工具”的定位,变成能帮企业“思考”的伙伴。

同时,基于Workflow与AI Agent技术,结合知识库、MCP与UI组件库,盖亚形成了一整套覆盖开发、测试到部署的工具链,显著降低了AI在产业中的应用门槛。

如果说时空大模型是盖亚的“大脑”,那上层的工具链和平台就是“手脚”,它把复杂的技术逻辑封装成简单的功能,让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轻松上手。

在大模型之上,盖亚平台延伸出来4层产品架构,从底层的LBS AI+开放平台,到行业数据模型、行业智能体,再到顶层的行业地图应用开放平台,这四层结构相互协同,形成了从数据采集、分析到决策落地的全链路支撑。

AI,让地图重做一遍

如盖亚的LBS AI+开放平台,构建了覆盖“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全周期的工具链,尤其针对微信小程序这个高频场景做了深度优化:

开发前:用AI Chat替代传统文档查询,支持多文档关联、复杂问题应答。

开发中:针对小程序地图的开发者推出微信小程序地图开发智能体;

开发后:AI智能月报主动提供风险预警和优化建议;

李彬用“炒菜”打了个比方:“一开始我们把‘做好的菜’(标准化工具)给到客户,但很多客户有特定需求,比如喜欢辣口、需要少盐。所以盖亚不仅提供成品,还把‘原材料’(底层数据、模型)开放出来,让客户能自己‘调味’。”

这就是盖亚行业数据模型开放平台和行业智能体平台的核心价值,满足不同企业定制化需求。

“我们会把自己的数据、标签,甚至模型和智能体给到客户,也就是给其一个可耕耘的土壤,客户可以基于这个土壤种自己的种子。”李彬说道,“甚至我们还可以给他们一些施肥(工具)的方式,基于我们的原材料和肥料,客户种出自己的模型、智能体或应用。”

这种架构设计直接回应了,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普遍焦虑。

李彬指出:“很多企业面临技术门槛高、场景适配难、落地效率低的困境,他们不是不需要智能决策,而是缺乏将先进技术与自身业务结合的能力。”

截至目前,已有零售、出行、景区等多个行业企业通过盖亚实现效率提升与增长突破。零售行业中,基于动态时空数据和完整生态,盖亚平台帮助多品牌进行门店选址、渠道分销与客群洞察。

如某头部咖啡品牌80%新店选址由系统推荐,门店存活率高达95%,单店销售额提升20%;另一全国性零售客户借助渠道智能化分销方案,业务员成本节约近20%,年收入增加超10亿元。

“在AI的助力下,让位置服务不再只是“帮人找到路”,而是直接成为“让生意更好做”的新动能。”钟翔平一语中的。

从位置服务到时空智能,地图行业的新竞争

地图应用早已超越单纯的导航工具范畴,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当前,地图行业呈现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三足鼎立”的格局,从业务布局上看,三家在C端(手机地图服务)和B端(位置服务、车机导航)的重合度较高。

不过,当前市场竞争的焦点,正在从C端流量争夺转向B端产业价值深耕。

C端市场早已进入成熟期,用户对地图的核心需求(导航、找POI)基本满足,各家的功能差异越来越小,很难通过单一创新吸引大量用户迁移。

而B端市场则不同,随着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位置服务成为零售、物流、出行、景区等行业的“刚需”,且不同行业的需求差异大,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

更重要的是,B端业务的变现渠道更直接,能为地图厂商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也是近年来各家纷纷深耕B端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B端业务中,腾讯地图的优势在于连接能力。

李彬认为,位置服务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其作为数字孪生底座的连接能力,“时空智能正在成为新的生产力,它将重构产业决策的底层逻辑。”

AI,让地图重做一遍

盖亚平台每日处理超千亿级位置数据,服务10亿用户,形成了“越用越活化”的数据闭环,即用户的定位请求、POI查询、导航轨迹,都会成为优化模型的“燃料”。数据越多,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而更精准的模型又能吸引更多企业使用,进一步丰富数据生态。

这种数据的规模效应,也为腾讯地图的B端服务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技术、数据、生态是这场AI地图战争的核心,腾讯地图显然已经就此构建起了足够的护城河。

曾经,腾讯地图更多的“任务”是服务内部,给微信、QQ这些产品提供位置服务,而今,AI时代的到来,在重塑地图产品形态的同时,也使其看到了对外服务,扎根产业场景的可能。

而这种对外的服务能力,更多是以客户具体的需求为基础。

比如在零售行业中,尽管头部KA客户非常庞大,但中腰部客户、长尾客户整体规模大大是超过头部客户,“后续我们考虑够把服务KA的经验做一些抽象或简化,去满足中腰部和长尾客户的诉求,同时面对不同的客户也会有不同产品的细分。”李彬说道。

同时,随着咖啡、茶饮等企业战略重心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腾讯地图也将会跟客户共同探索三四线的机会,“未来我们一个重点方向,可能会偏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的突破。”

李彬对行业未来有着清晰判断:”地图能力的全栈开放,将推动AI驱动的经营增长成为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下,企业竞争将不再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而是取决于数据智能的应用深度。

在此判断之下,李彬希望:“未来想将盖亚做成一个‘超市’,无论是LBS能力还是大数据能力,都做成标准化‘货物’放在货架上,不同行业的开发者按需挑选。”

这种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降低企业的使用门槛,更在于释放产业创新活力。

当所有企业都能轻松获取时空智能能力,就会催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如景区根据实时客流调整门票价格,物流企业根据时空数据优化配送路线,零售品牌根据区域消费特征定制产品。

这些创新,最终会推动整个实体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盖亚或许不是最“吸睛”的产品,但它却是最“接地气”的创新。

这也提醒我们,AI时代的变革,不仅来自全新的产品,更来自对传统行业的重构,看似古早的工具,只要找到技术与产业结合点,就能长出新的“利器”,成为推动实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面向未来,当时空智能成为实体产业的基础设施,当每一个企业都能靠数据做出精准决策,我们或许会发现,AI改变的不仅是地图,更是整个商业世界的运行逻辑。

而腾讯地图,正站在这场变革的起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143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9小时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