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文|刘雨琦

编|王一粟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实施之后,如何有效提升垃圾分类的成效成为摆在众多城市管理者的“老大难”问题。广州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柏生有一个“小妙招”:“我们运用科技手段首创’云站桶’值守模式,以视频AI建立算法,在全区近千个居住小区投放点安装垃圾分类智能监管系统,实现小区分类投放点智能监控设备100%全覆盖,对辖内小区投放点及值守人员作业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监管,并通过语音连线现场,提醒群众与值守人员规范投放、作业,将投放点督导从‘桶边’移至’云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白云区城市管理智能化的背后,是白云区与华为云共同打造的政务大模型。目前在广州白云区,AI摄像头对厨余垃圾未破袋、打包垃圾落地等垃圾分类问题进行自动抓拍、智能识别、自动闭合,平均识别精度提升20%以上,实现全天候小时不间断“慧眼识事”,城市管理问题从被动处置走向主动发现。

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经过了一年的探索,大模型开始真正在各个领域逐步落地,在城市大模型的加持下,城市治理也正在成为城市“智”理。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表示,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从局部领域智能的智慧城市演进到具有“自进化”能力的城市智能体,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不过,想要支撑起这样一套大模型并不容易,既需要一朵兼顾“安全”与“懂行”的政务云,一个算法和算力都具备的数字底座,也需要一个7*24小时都能响应的运维团队。

而相应的,数智化程度越高,也给政府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个政务大模型,落地大湾区

广州白云区的AI城市治理,只是城市大模型的一个缩影。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上,华为系统发布了四大领域的城市大模型创新成果。该成果基于业界首个大模型混合云——华为云Stack构建,通过政务服务、政务办公、城市治理和城市安全感知四个大模型赋能城市数智化建设。

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基于华为云Stack开放平台和盘古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包括CV(视觉)、NLP(自然语言)以及多模态等多个垂直能力大模型,为行业大模型提供基础的平台能力。

据光锥智能了解到,政务服务大模型主要应用了大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包括知识精准推荐、政策智能解读等能力;政务办公大模型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文本生成能力,进行智能督办;城市治理和城市安全感知则主要集中在CV和多模态领域。

事实上,四大模型已经在广州、深圳数字政府不同场景中逐步落地。

早在今年7月,华为云便携手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上线了基于盘古政务大模型的福田政务智慧助手小福能够精准理解民众咨询意图,改变传统的一网通办模式,把老百姓的话语转化为政府办事的语言。

前文中所提到的白云区城市管理系统则是基于政务治理大模型,解决人工巡查工作强度大、固定点位摄像机无法覆盖全场景、工单分拨效率低等城市治理中的核心痛点。

通过CV大模型能够盘活城市的视频资源,一图多识,巡查7*24小时在线。利用无人机巡查,能够及时发现楼顶、工地等盲区问题,覆盖率超过90%。同时进行工单自动分拨,提升响应的效率和准确率。

而LLM(大语言模型)为主的则更针对办公场景,以广州市智能导办的房改信息查询为例,传统的信息查询和办理需要涉及到大量人工,包括前期培训、中期服务和后期管理等问题,而房改信息政策十分复杂,也时常面临着政策调整,要保证人工服务实时同步、不出错的成本就更高。

未来,政务服务大模型接入后,广州区将打造AI智能导办系统,大模型连接搜索库,可自主学习互联网政策数据、业务知识库数据和业务端的操作步骤,并对咨询人进行初步身份和意图识别,根据基本判断给出操作指引,并引导咨询人到达合理的办事地点。

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同时针对老年人及特殊人群,智能导办系统也可通过语音实时交互等方式与用户进行对话,尽可能代替人工导办,节省人力成本。

广州市党政机关也计划基于政务办公大模型打造了协同办公平台,在公文、会议、督办三个业务板块打造智能办公全流程。

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比如在公文领域,收文助手集成OCR识别,并利用大模型自动生成摘要能力,提升收文效率;草稿生成则根据标题和关键词生成公文草稿、全流程辅助写文;最后,政府公文一键校对,精准发现公文错误等。多个十分具体的场景应用,可以加速办公效率。

之所以基于大模型混合云构建,究其根本,政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是政务云安全的首要考虑因素,又能保证安全合规又能提供大模型能力的混合云是最佳的技术路径。华为云Stack基于混合云部署大模型,让每个政企客户都拥有自己的专属大模型。

目前,大模型混合云已经逐步落地,应用于超过10个行业。

政务云背后的“三驾马车”

在政务云背后,是华为锻造了三十多年的内功。这不仅需要大模型与场景结合的落地能力,更考验云的基本功:深厚的ICT领域多项技术的积累,包括但不仅限于稳定安全的数据存储、传输,超强算力的储备,完善的工具链,以及无间歇的服务等等。

首先,IaaS层的基础架构建设仍然是政务云最重要的投入来源,也是政务大模型发展的底层能力。

IDC研究显示,在“十四五”及数字政府相关政策的驱动下,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12%,其中政务云在基础架构投资占比达到73%。

而对于IaaS层而言,安全、稳定无疑是一个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高效”。

光锥智能曾与多位政企客户沟通,“安全可信”是华为云公认的标签。据了解,目前华为云自主化平台服务系统达到国家网络安全的第三级保护水平,部分节点能够达到四级保护水平,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安全运营层面,华为云秉持着“一个中心+七层防线”的纵深防御体系,提供覆盖物理、身份、网络、应用、主机、数据和运维层面的全栈云原生安全服务。应用开发者无需修改网络路由、细化安全策略,只需一键开启七层防线全链路防御,即可实现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据统计,华为云平台每年会面临16000亿次安全攻击,包括峰值流量高达3T的DDoS攻击及数亿次的应用层攻击,在如此苛刻的安全形势下,华为云能够实现国家级攻防演练0失分,数据泄露0事件,99%安全威胁5分钟内闭环。

有了底层的安全保障,在具体的业务中,更加考验PaaS层的工具能否真正解决问题。

随着政务数据规模的快速增长,对政务云的数据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保证数据安全?

华为结合自身17年的数据管理经验与超800个政务云项目实践,首次提出‘政务数据之道’理念,并联合国内多个省、市、地区,开展数据治理和数据授权运营建设相关工作。安徽开展了全省“数据工程”,通过创新开展数据架构的梳理和重定义,推行源头数据治理,共梳理27个业务域、4000多个业务对象,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多头汇聚、重复采集、标准不一、可用性差等问题;并基于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形成了一站式“找数、用数、评数”的省域数据资源一本账,做到1天内对外共享数据服务,打造了省域数据治理实践标杆。上个月,双方一起将这些宝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联合发布《政务数据之道白皮书》。

另一方面,以Gauss数据库为代表的分布式数据库,也正在从金融场景“毕业”,从金融走向千行百业。

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都是数据库的练兵场,作为数据规模巨大、数据价值高、数据应用场景复杂的行业不仅对于TPS(每秒处理事务数)、安全稳定、交易响应速度等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复杂的业务场景也对数据库提出了更多要求。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就曾提到:“数据库技术是软件产业体系的‘根技术’之一。”

目前,GaussDB已在华为内部和银行、保险、证券、能源等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以华为内部IT系统为例,高斯数据库已完成600多套数据库的全面替换;在华为终端云,已建设6000多个分布式数据库节点,目前已经承载高达6个PB数据。

其中,基于OpenGauss开放生态,32节点1500万tpmC(交易量) ,技术能力让GaussDB“本地部署模式”达到了国产数据库市场第一。

最后,无论是底层还是中间层的能力,最终都要下放给应用层,才能真正落地。

应用层对接着千行百业的需求场景,而华为云采用的思路是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全套的工具链条,包括ModelArts一站式AI开发平台和CodeArts软件开发生产线,批量推动AI应用的落地和爆发。

据光锥智能了解,ModelArts和CodeArts好比AI应用的“图纸”,对照着图纸,开发者才能知道每一步的生产步骤,同时为开发者配备了“扳手”、“锤子”等工具,简单的说,华为云除了不做应用,其他几乎都做了。

比如在工业领域中的船舶场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海舟技术公司,专门负责船舶系统的软件业务和开发,基于CodeArts的结构化流程和契约化研发确保交付零偏差,实现千人高效协作,打造大型工业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总之,前沿的技术能力在稳定的政企业务中想要着陆,就要保证平衡“安全”与“懂行”。

三分建设,七分运营

“云上安全,三分靠建设,七分靠运营。”华为云安全产品总监胡巍曾公开分享了华为云的经验,胡巍认为“高效运营才是保障长治久安的关键。”

不止安全运营,整个华为云都十分注重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在政企业务中,更重运营团队的本地化服务。

事实上,政府业务在数智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比企业更多的痛点难点。比如,一位华为的政企销售人员曾告诉光锥智能:“政务的数字化改革更加追求稳定性,业务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从边缘的业务往核心业务替代,但受业务范围限制,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很难推进。”

另一方面,政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数字化技术上受到制约,很多数据和信息仍以纸质内容为主要载体保存,数字化程度良莠不齐,数据更为分散和保密,同时层级更多,导致向下推进时效率往往不高。

华为云已累计服务超过800个政务云项目,在150多个城市成立了政务云运营中心。华为云将持续深耕政务行业,基于城市一朵云参考架构,与伙伴和开发者一同快速演进,加速城市迈向精细化“智理”。

在长沙,华为云对视频云方案进行云原生改造,通过线下的本地化服务,将整体方案从细节处优化成本30%,弹性资源提升10倍。并实现超过27万路视频大联网,超过260个应急轮训预案,即调即用,有效保障极端天气、应急防汛等调度指挥工作,并基于该样板点在全国10多个项目中成功复制。

而相比于日常运营,危机运营则更考验着华为云的能力上限。

华为云SRE(安全运营部门)的日常工作,要面对各类“云上突袭”,保持7×24小时在线,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锤炼政务云团队整体的快速恢复能力,验证产品的高可用架构,以及基于云原生能力实现自动恢复。

吃到“政务大模型”的第一口螃蟹,大湾区实现改革破题

针对政务云,华为云秉持着“一城一云”理念,为每个城市成立独立的“城市一朵云”。以城市为单位集合各个行业数据和产品,进行统一的本地化运维。

据光锥智能了解到,目前华为云与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共同进行落地服务,采用了“驻地+运维中心”的特色运维模式,现场运维团队驻扎在客户本地,配备专属技术服务经理,提供贴身式服务;远端运维中心构建统一知识库,原厂运维专家高效复用且研发兜底;7*24小时守护数字城市安全,并提供超过300多个专业服务覆盖业务云上全生命周期。

目前,华为政务云SRE基于若干次的实战、演练经验,不断发现问题,沉淀经验,迄今为止,构建的一整套面向政务云客户的一体化运维服务,可以保障政务云云上应用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

如此,以“四大城市大模型”为抓手,用云计算的系统能力做基础保障,再加上运营团队保障技术落地和日常运维,如此形成了华为政务云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三层稳定架构,保障数字政府的持续建设和扬帆远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110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11 18:26
下一篇 2023-12-11 20:50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