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产品和赛道,“好”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01以学生“找工作”为例,急需求的产品,“准”很重要
上午正在工作,高中数学老师田老师说给我来个电话。
田老师的儿子马上研究生毕业了,当年田老师怀他的时候,挺着大肚子给即将高考的我们上数学课的情形记忆犹新。
一晃眼,孩子都已经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了。孩子希望进入国央企上班,现在正在紧张的报名和简历准备阶段。
田老师这个当妈的想帮孩子想想办法,于是她熬夜在网上帮孩子找信息,她找到一些“需要付费的国央企报考的辅导机构”,觉得跟自己的需求非常对口。
用她的话说:“付费没关系,孩子的事耽误不起,我们自己准备确实有信息差”。
掏钱之前,她在几家机构前面犯了难,想到我也是搞“咨询的”,于是想征求一下我的意见,看看怎么区分这些机构的好坏。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我问田老师,买这些机构的服务多少钱?都做些什么?
田老师说:一万多。好像啥都能干,帮着修改简历、提供一些国央企的历年笔试真题,帮着辅导面试,有些甚至还承诺保底能拿两个offer。
我接着问:你的主要需求是啥?是信息收集,还是分析辅导,还是不管什么质量的企业,拿到个offer再说?
田老师想了想说:我不指着这些机构真的给搞定工作,因为那么多人找工作,真保底的话,那些能保底的工作大概率也都不是咱们想要的。辅导这件事短期可能也不一定有效果,我的主要目的还是收集信息,把一些信息差搞定就行。
说到这里,她好像立刻自己就知道了要选哪家。
你看,在这种“急迫”的需求面前,如果能展示出产品的“准确特点和卖点”,不要写的特别“泛”,就能快速匹配上有需求的顾客,就能快速成交。
越想大网捞鱼,营销内容泛泛而谈,像是啥都能做的“万金油”,顾客就会越纠结犹豫。
“辅导班”类的地盘,已经从胎教期扩展到了找工作期,越扩越宽,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从田老师的反应来看,这个赛道肯定都是急需求驱动的。上学考试难的时候,辅导学习。找工作难的时候,又开始辅导找工作了。
对于这种“急茬”的刚需,没有什么比找“准”一点,更好的产品营销思路了。
这个“准”是产品卖点的切口小一些,针对某个具体的需求场景,呈现出的更擅长的产品特色,能把一个产品卖点营销透,顾客才能沿着一个小口子进得来,一旦顾客进得来,才有可能继续纵深到其他方面的合作。
不能一开始贪图太多需求希望多点狙击,反而在开头就竹篮打水了。
那,对于“重要却不紧急”的产品呢?思路是啥?
02以“混子曰”为例,泛需求的产品,“精”很重要
我想起一位朋友做的产品,让我很佩服,也受到很大启发。
这位朋友是个大V,叫混子哥,他们的自媒体叫“混子曰”。
十几年前我们认识的时候,“混子曰”就专门研究漫画科普内容,后来几乎以一己之力开辟出了“漫画科普”这个内容赛道,出了很多精品的历史、社会、军事等科普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最近混子哥本人出镜做了个人账号手绘漫画系列,粉丝量瞬间和混子曰不相上下,都已经达到了千万粉丝量。他们公司除了自媒体之外,还出版了大量的漫画科普系列的书籍,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内容公司,我特别看好他们,未来应该会越做越大。
“科普”,是完全不紧急不功利的赛道,混子曰为什么能在这样的“需求不紧急”产品赛道做这么好呢?而且越来越多自媒体做“白话科普”的事,混子曰怎么能做到一枝独秀的呢?
这类“泛需求”的产品,PK的首要因素就不是需求精准性了,而是产品质量和营销质量的“精”。
这里的“精”是说精品化程度的意思。
在我的印象里,这么多年来,“混子曰”在漫画科普这个赛道里是有坚持“精”这个思路的,所以为什么在产品和品牌口碑上一直不错:
一个是内容的水准。
有时候,我会看到好几家同时出现的科普赛道的自媒体内容。仔细比较下来,发现内容的区别还是存在,混子曰的东西一看就是下了更多功夫的,画得不糊弄,说的也更透,几次三番下来,内容更“精”不掉线的印象就形成了。
还有一个我发现他们比较“克制”。
漫画科普赛道,按理说一切皆可漫画,有很多社会新闻选题,流量很高,但是他们很少毫无节制的追热点, 而是坚持在一些高质量话题和知识上做创作, 话题质量精品,才能产生精品的内容质量,而不是只为了“流量”和“话题性”而吸收质感。
好像一直在践行那句话: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像这种泛需求型的产品赛道,靠的是“精品化”的养,形成了潜在受众群体的“印象”,可能这个印象在一次两次甚至三次的行动上,并不能看到实际的结果,但是日积月累,产品和品牌的印象就形成了。当对方有需求产生的时候,直接成为不二之选。
持续的高质量,以及持续的对高质量的维护和克制,用小团队模式雕琢精品出来,逐步扩大声量营销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被“急需求”型产品的营销带跑偏。
“泛需求”产品一急,就变糙了,一糙,品牌和营销就low下来了。
结语
不同的产品,需求迫切度不一样,起量的曲线不一样。
对于急需求的产品,营销的时候别想着啥都要,更不要想慢慢雕琢。
对于泛需求的产品,营销的时候反而不能求快,要的是突出“精”,树立对品质的信任很重要。
不同需求的产品,营销操作就是这样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却常常搞反。
对于那些泛需求、需求不紧急的产品,营销起来往往死磕“卖点”、夸大“疗效”,反而成了“贩卖焦虑”,成了“割韭菜”感觉的营销体验。
而对于那些急需求,顾客立刻马上就有需求的产品,营销起来舍不得放下任何一个“卖点”,不停的往里塞“获得感”,最终把顾客迷茫到不知道为什么买单,反而犯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错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arket/14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