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小米YU7“车规级”陷争议

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作者丨青风

编辑丨六子


“为什么一个纸巾盒要卖169元?”面对直播间里观众的疑问,雷军手持小米YU7的磁吸纸巾盒,认真地解释道:这个纸巾盒是车规级的,能扛住90多度的高温,材质和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成本巨高无比”。

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图源互联网

然而,雷军始料未及的是,“车规级纸巾盒”迅速沦为网络热梗,并引爆了更尖锐的追问:为何一个无关行车安全的配件要强调“车规级”,而承担座舱核心功能、影响驾驶体验乃至潜在安全的车机芯片,却采用了本为智能手机设计的高通骁龙8 Gen3?

01
「“车规级”尴尬」

169元的售价,比一般纸巾盒甚至某些车载磁吸纸巾盒,都要贵不少,但远称不上是天价。真正引发网民调侃的,是小米官方赋予其“车规级”的光环。

雷军在直播中亲自为这款纸巾盒辩护,称其设计时考虑到了极端的车内温度变化。在吐鲁番等地,夏季车内温度可达90℃,一般的胶水盒可能会因高温而变形或损坏。为了保证产品在这些环境下的稳定性,小米选用了耐高温和低温的材料,确保产品在极端条件下不易变形或退磁。其塑料部件和磁铁均通过车规认证,可承受- 30℃至95℃的温差挑战。

然而,公众的困惑在于,一个纸巾盒,与安全关联性很低,是否真的有必要采用车规级标准?尴尬的是,纸巾盒本身并没有对应的车规标准。当“车规级矿泉水”、“车规级纸巾”等调侃充斥网络时,“车规”标签的滥用及其背后的营销意图已不言自明。

面对网友的质疑,雷军也承认169元的售价偏高,“我现在逼着他们降成本,重新设计。”但他恐怕未曾料到这把火迅速烧向了小米座舱的核心。

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图源小米汽车发布会

小米YU7座舱搭载的高通骁龙8 Gen3芯片,本是上一代的移动端处理器,在不少旗舰手机上都有应用,比如售价2000多的红米K80就采用了该款芯片。小米将其首次引入汽车座舱,自诩“全球首家”。

然而,在半导体可靠性分级体系中(消费级 < 工业级 < 车规级 < 军工级/航天级),消费级芯片与车规级芯片在可靠性、耐久性、缺陷容忍度上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图源水滴汽车

通常来说,手机与汽车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虽说手机日常使用频率高,但其工作环境远不如几乎完全处于户外的汽车那般严苛。就汽车而言,冬夏季节面临零下几十度到零上几十度的工作环境是常态,这就要求车规芯片能够在- 40℃到125℃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使得车规芯片在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都要更加扎实可靠。

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手机与汽车也不可相提并论。一般手机使用三五年可能就会被更换,而汽车一般要开十年八年。车规芯片的容错率极低,百万分之十以下的缺陷率(0-10PPM)是基本要求,而消费级却允许百万分之五百(100-500PPM),高出10-50倍。换算到20万辆的订单中,理论故障车辆可能达到100台——这个数字在汽车领域足以令人警惕。

02
「创新还是冒险?」

车规级芯片自然有主流车企普遍认可的行业标准。清华大学电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博士张抗抗介绍,行业有车规半导体的可靠性认证标准AEC-Q100/Q104和功能安全的ISO 26262。AEC-Q100是针对芯片,AEC-Q104是针对芯片模组;ISO 26262则是针对整车。

小米官方宣称,搭载骁龙8 Gen3的核心板通过了AEC-Q104车规级认证,测试标准比行业常规严苛两倍以上,280项测试场景覆盖从-40℃极寒到85℃高温的17类环境。

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图源小米汽车

然而问题在于,AEC-Q104认证的对象是搭载了骁龙8 Gen 3的主电路板,而非芯片单体。骁龙8 Gen3作为消费级芯片,缺乏车规级芯片最关键的AEC-Q100(可靠性)和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背书。

消费级芯片上车,小米并非首创。特斯拉更早尝试过,但先驱的教训异常深刻。

早期Model S/X曾采用消费级的英伟达Tegra 3芯片驱动车机。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调查发现,该芯片长期使用后出现的MCU(微控制单元)故障,导致后视摄像头失灵、除雾功能失效、转向灯故障等严重问题。最终,特斯拉在2021年被强制召回15.8万辆相关车型。

此案例清晰揭示,消费级芯片在汽车严苛、长寿命、高可靠需求场景下,其短板极易演变为系统性安全风险。

小米或许辩称:车机故障不影响直接驾控。但现实是,智能座舱已远非“播放器+导航仪”。现代车机是整车的“神经中枢”,集成语音控制(空调、车窗、后备箱、驾驶模式切换)、AI助手、关键信息显示、高级驾驶辅助交互等功能。其稳定与否,直接关联驾驶便利性、情境感知甚至应急操作能力。一旦死机、卡顿或功能失效,在高速或复杂路况下,后果不堪设想。

正如芯擎科技CEO汪凯所言,车规芯片设计逻辑首重持续稳定输出,而非峰值性能。消费级芯片追求极致算力与能效比,在抗干扰、长寿命、宽温域等车规核心指标上存在先天不足。

当然,小米YU7使用骁龙8 Gen3芯片是否会带来可靠性问题,目前无法下定论,还需要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而一旦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大规模的芯片故障问题,不仅会对小米的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03
「发烧性能的执念」

小米为何甘冒如此风险?答案直指其一贯风格——对极致性能和性价比的追求。

现代车机需支撑视频、游戏、多屏交互、AR-HUD渲染、复杂AI语音等,算力要求飙升。骁龙8 Gen3对比当前主流车规芯片,如高通8295,CPU提升约40%,GPU提升约67%,AI算力60 TOPS更是直接翻倍。这带来了1.35秒开机、15分钟整车OTA等炫目体验。

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

*图源小米汽车

更重要的是,消费级芯片不仅性能更好,采购价格反而更低,只有车规级芯片的一半左右。因为车规级认证需要经过复杂的开发、验证和测试流程,单一元器件通过AEC-Q认证的费用就约300万元。而且,这款芯片早已在小米14系列手机中大规模应用,系统调优和软硬件适配相对成熟。将其应用到智能座舱场景,既能降低开发难度,又能加快产品上市节奏。

性能更强、成本更低——这完美契合小米对极致性价比和参数领先的执念。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零百加速3.23s、最高时速253km/h、最大马力690PS,峰值功率508kW,赛道刷圈排名第一…… 在这一切为性能参数让路的逻辑下,安全?似乎成了那个可以优化的变量。

小米另一款车SU7 Ultra更是将性能拉至顶级:零百加速1.98s、最高时速350km/h、峰值放电性能1330 kW。该车凭借7分4秒957的成绩,刷新纽北专业赛道量产电动车新纪录,被小米自称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一次次在营销话语中对性能极限描述,一次次在赛道刷圈中撩拨用户对极速的欲望,小米SU7 Ultra上市没多久,车主们就了遭遇了多起安全事故,疑与超速、失控相关,部分事故发生时车速高达300km/h。

一面高调宣传极速性能,一面安全事故频发,小米在“性能狂飙”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失衡已露端倪。

小米YU7的“车规级纸巾盒”热梗,撕开了其安全逻辑的裂痕:在无关紧要处堆砌“安全”标签,却在核心安全领域为性能和成本妥协。消费级芯片未经充分车规验证即上车,是一场巨大的技术冒险。

汽车不同于手机,它承载着生命。当“发烧性能”和“极致性价比”成为造车的首要逻辑,当“车规级”沦为营销话题而非安全底线,小米汽车能否承载用户的生命托付?市场和时间会给出答案,但代价,不应由消费者埋单。在汽车领域,“安全第一”从来不该只是口号,而是不容谈判的生存法则。小米,是时候重新审视其造车的“第一性原理”了。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arket/1386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13分钟前
下一篇 2018-02-27 13:01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