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最新思考,与99%从业者不同。(内容意见征集)

「战略」最新思考,与99%从业者不同。(内容意见征集)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见前人所未见,而是从人人所见中想前人所未想。

——埃尔温·薛定谔

大家好,我是朱翊,你知道的。

这篇推文主要2个事,一是分享自己最新战略思考,二是想问下大家,对未来新内容的建议

写在正文前

这个号的3000多粉丝朋友,都是通过我发布战略资料认识我的,回想起来都是去年的事情了。除了日常工作外,我一直在思考我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你有持续关注这个号(其实只有几十人关注),就会发现,我“折腾”了很多事情,先是「行为科学」、然后是“自我意识教练”、后来又是“CEO/创始人教练”、“神经科学科普”等,我也和几位粉丝朋友聊过我的“发展历程”,我认为这是“成长必经之路”,说实话,这些“历程”发展的并没有想象那么顺利,之所以发布这些,主要还是因为“意义”,就像之前发布那些资料一样,我认为有意义,对大家有意义,可以启发大家。

早在刚入职场的时候,我的老板就告诉过我:“一切都是暂时的”。我当时并不理解,只是毅然决然的要辞职,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是的,客户是暂时的,生活状态是暂时的,职业发展也是暂时的,疫情是暂时的,似乎世间万物都是暂时的。

最近,不知为何,大脑似乎又把我拉回“战略思考”的状态,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做“战略家”,因为自己知道不够资格,最起码也得有个战略教授的级别,至多是个“民间野生战略研究者”罢了。

Anyway,在经历过前面那些“学习”之后,我对战略有了新的思考,与世面上99%的战略从业者不同的想法,闲言少叙,今天分享给大家。


战略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学来说,相对于较晚,亚当·斯密1776年创建经济学,德鲁克在1946年写了《公司的概念》提出了管理学,科特勒在1967年写了《营销管理》才算奠定了营销学体系,而战略体系直到1980年迈克尔·波特写了《竞争战略》才算有了战略体系。

我从事战略咨询十余年,对战略始终处于“认知模糊”的状态,我合作过的企业与同行也各执一词。

这段时间,对战略有了新思考,我认为,战略具有:决定性、对未来事情/人有重大意义/改变,所以战略具有多面性,谁也无法真正掌握它。

        战略具有多面性,谁也无法真正掌握它。

—— 朱翊

我认为:「战略可以是一切」:Strategy is everything. 战略是一个想法,一个包罗万象的想法,通过宏观、微观、思考、洞察得出的想法,不是结论。

战略是我们认知内所有:

战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战略是一个想法,战略是远见,战略是使命、愿景、价值观,战略是激情、战略是适合的环境、战略是情怀、战略是行为、战略是希望、战略是优势、战略是隐藏弱点、战略是对他人的影响、战略是经验、战略是发展、战略是竞争、战略是系统、战略是故事、战略是创新、战略是能力、战略是优先、战略是规模、战略是帮助别人过的更好、战略是用户体验、战略是设计、战略是聚焦、战略是定位、战略是降低成本。。。。

我可以无限的列举下去,因为战略就是一切,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一切之中,

有趣的是,在“意识学科”中,也有使命、愿景、价值观,我觉得这不是巧合,因为战略真正存在于人的心中(大脑思维)。

战略不是“企业”自己“生长”出来的,没有哪个企业战略是自己凭空冒出来的,要么是CEO制定,要么是战略部门的思考,要么是公司一起的思考结晶。

「战略」最新思考,与99%从业者不同。(内容意见征集)来源公众号:朱翊你知道的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营收千亿规模的企业战略是如何来的呢?是创始人/CEO想出来的?还是战略部门想出来的?

如果你是战略部门的从业者,就一定知道答案—— 战略百分之百是来自——创始人/CEO的思想,多数情况下战略部门只是“打杂的”,这是可怕又“可悲”的事实,战略部门每日做那么多的研究与分析,其实是在帮助验证CEO的想法,最终战略方向的决定权一定还是在CEO手中。

如果你经常关注战略,看一些战略书籍,就会发现,写战略书籍的往往是企业创始人,比如泰康集团的陈东升写的《战略决定一切》,除此之外,就是咨询公司创始人、商学院教授等。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营收百亿、千亿、甚至万亿规模的企业,作为创始人,他们的战略怎么来的?就像你作为战略部门从业者,你所在公司的CEO,是如何做出战略决策的?他/她凭什么那么自信?凭什么认为自己是对的?难道就凭他/她的经验?眼光?各种数据调研?

大前研一是日本最厉害的战略家,在国际上都有很大影响,我看他的书学到一个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思考——养成“核心(根本)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的习惯,任何问题都要从问题的本质开始思考,从最基础开始思考。

比如,233+989=?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要直接将他们按照学校教的竖列相加,而是要换种思维:从1+1等于几开始。可能很多人会说了“这样做不是会费很多时间吗?”没错,但这样才可以找到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有人得出结论233+989=1233,你觉得对吗?在不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你可以算对吗?或许有人可以,那如果是233×9889=?呢?我想大多数人无法快速心算得出。那如果我告诉你233×9889=239899,你觉得对吗?

是不是感觉没有那么确定?这其实就是“战略”,感觉正确又感觉不正确。正如我说:“没有人可以真正掌握战略”。

再比如,门店销售人员销量很差,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几个产品,作为老板,你深知他的沟通能力没有问题,而且也有过销售经验,最开始,你觉得可能是奖金不够高,所以提高了奖金,但没有效果;后来,你又觉得是底薪太低,于是提高了底薪,效果还是很差;接着观察你发现,这些销售喜欢玩、吃美食、喝酒,于是你就组织他们去团建吃喝玩乐一条龙,还是没有效果,你感觉这些都不管用,于是把之前的措施全都取消掉,结果当然还是不好。

「战略」最新思考,与99%从业者不同。(内容意见征集)

其实,他们的根本问题不是这些外在因素,而是inside内在,他们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产品,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我之前合作美的客户,对美的空调产品比较熟悉,每款型号、主打功能、主打卖点、性能都很了解,我也很清楚他们每年都会派出很多人去给经销商做培训,所以基本上门店的销售店员对产品都能说出其功能与卖点,所以销量还算可以;有一次,我去格力的门店,想看下竞品的空调功能与卖点是什么,顺便看下销售店员对产品的熟悉程度,没想到,在我问完“这款产品这么贵,究竟哪里好?”的问题后,销售人员无奈的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它就是卖的很贵”。

你看,这就是销售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格力空调后来销量下滑很多。

在这个世界里,战略瞬息万变,很少有决定是显而易见的正确或错误。

我认为,战略对人生成长很重要,当然,如果从事战略职业,那就更重要了,但问题是,似乎很少从业者会停下来思考,战略究竟是什么。

企业的战略部门主要工作是:各种研究(行业、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课题研究等),制定年度战略规划,增值机会、决策支持、各种分析(宏观、数据等),战略管理(落地战略规划,制定各种目标、经营分析等),投融资、战略合作、新业务孵化等。

从业者离开的原因:

1、缺乏资源主导战略落地,各个职能部门与战略部门认知不统一,从业者无法亲自作战指挥,缺乏持续动力,有点“自己设计,但没机会落地”的感觉,失去存在感,感觉工作“无意义”。

2、长期工作复利低,对个人长期工作资源与能力积累有限,即便有积累,也都是些“假、大、空”,出去以后无法落地,不务实,职业道路坎坷。

3、没有话语权,组织内部重大决策,战略部门只能跟在后面,无法主导,对于看重个人影响力的从业者来说,失去价值。

一则小故事,公司在制定下一年的年度规划和预算,大老板把各个业务部门老大和职能部门(含战略部)拉个群开个会,讨论明年的投放营销预算[微笑R]

市场:我们投印度,投印度比较便宜,用户规模大

运营:印度用户规模大,但是付费水平太低了

法务:考虑zhengzhi因素,在印度被封的可能性大

老板:战略部门把各个国家的市场情况做了一个报告,大家看看

战略:我们写了报告,有问题欢迎和我们讨论[微笑R]

(来源小红书@切斯利)

咨询公司战略顾问主要工作是:帮助客户做各种战略规划(增长战略、新业务探索等),业务优化与效率提升,数字化转型与科技策略,现在可能也新增了ai战略,收购与并购、组织战略与人才管理,风险管理与可持续,执行PMO等。

所以,你看,不论是甲方还是乙方的工作内容,几乎没有人思考过「战略究竟是什么?」所以才会有从业者离开的情况,当然,战略也并不适合所有人,作为人生发展,战略适合所有人,但如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更适合有野心做CEO的人。

战略是一种能力,战略是认知,战略是思考,战略是洞察,战略可以是Anything。

大前研一发现,没有一家MBA的课程是教授解决问题方法的,我想这或许也是我之前发布《麦肯锡解决问题方法》阅读率和找我要资料人超级多的原因,因为市场上缺乏这个方向的内容,麦肯锡又是顶级解决问题机构,更关键是,人人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受到大前研一的启发,我发现商学院的战略课程,并不教授:「人如何产生战略」,而是教“战略定义,战略历史发展、战略案例、还有些流行的战略模式,比如ai战略、数字化战略等”。

商学院的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一个环节「人对战略认知的基础」这个认知基础来源于他/她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经历、看过的书、认识的人,具体到对她/他有巨大影响的书籍或事件,这些所有认知决定了认知基础,如果忽略了这个环节,那么,即使教授再多的案例与历史发展,也没有太大意义,之后回到公司,还是无法将战略作为工具去解决问题。

正如我前文所说,战略是多面的,没有人真正掌握。

透漏一个小“秘密”,我正在研究千亿规模企业创始人,研究他们的战略从何而来,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原因,我想告诉大家,战略是可以教授的,但绝不是仅仅按照商学院的模式就可以学会的。

之前,其实有过几个上市公司的CXO找到我,所在企业规模大多是20多亿、40多亿的,他们的需求是——学习战略,因为有的人是COO,想转型到CEO ,有的人虽然已经是CEO ,但心里对企业大方向的发展没有底,所以想提高增强战略能力。

对此,我想了很多,毕竟,市面上有非常多教授战略的机构,如个大商学院、各个大学、各种咨询公司,甚至也有像我这样的个人。但他们的教授方法,让我有所质疑,如果你去仔细看,就会发现,99%的教授内容都是相似的—— 战略定义+战略案例+战略模拟实操。大致就是这样吧,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扪心自问,这样真的能“学会战略”吗?我认为,学会,至少可以做到让学生对战略有“自我理解”,可以“自我生成”,而不是靠灌输各种方法或案例,这种方式没有壁垒,对学生也没有太大的实操价值。

战略是抽象的思维,就像是审美,很难教授,但需要每个人都会。

没有人天生就有战略能力,都是通过后天培养而来,企业的战略也并非“凭空出现”,都是由创始人或CEO inside 而来。

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发现为什么出生的那天。

——马克·吐温

真心求建议:

很多朋友找我要了那么多战略的资料,我感觉有部分朋友是真心想学战略,所以,我觉得应该在这里免费给想学的朋友去教授可以自我生长战略的方法。

来源除了我个人经验,还有我对成功企业家战略思维来源的研究,希望想学的麻烦一键三连(点赞、在看、转发)在评论区告诉我(或扣1),我会根据阅读量来决定是否要做这件事,因为这需要付出更多时间。

阅读量破300(不敢期望过高),我就会推出首篇文章《泰康集团创始人陈东升,从0到万亿营收的战略是如何形成的?》,我会从他个人经历与经验,以战略、心理学等角度研究分析他的战略观形成过程。我认为这些营收较高的创始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战略意识,有助于我们的战略观形成与成长。

如果你是战略从业者、想提高战略能力的朋友,CEO、创始人、高管等,期待你的“一键三连”。

转载自公众号:朱翊你知道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140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小时前
下一篇 2018-07-30 11:49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