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创新不止,智造不止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作者丨青风

编辑丨六子


在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交汇点上,南京正以“六朝古都”的深厚底蕴,书写着“创新不止、智造不息”的现代篇章。

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24年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420家,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城市前十、创新百强城市前列。

从上汽大通“灯塔工厂”的机械臂精准舞动,到正大天晴的生物反应器高效运转,从紫金山实验室的6G技术攻关,到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奔腾,南京正以“创新”为笔、“智造”为墨,勾勒出一座产业能级持续跃升的创新之城。

01
「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图源现场拍摄

走进上汽大通智能“灯塔工厂”,1194亩的厂区内看不到密集的人工流水线——冲压车间的机械臂以极高的精度完成钢板塑形,焊装车间的机器人实现车身焊接自动化,年产能达10万辆的生产线,每小时可下线30辆定制化整车。这座2019年入选全球首批工业4.0“灯塔工厂”的整车制造基地,正是南京智能制造的“形象代言人”。

在火热的机器人赛道,南京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埃斯顿自动化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2024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超3万台,连续7年稳居国产品牌第一。

而在半导体智能制造领域,江苏道达智能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唯一能提供自研CIM+AMHS智能工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其现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长飞半导体等知名企业。

如果说埃斯顿和道达科技代表的是工业领域的智能化突破,那么南京神源生智能和中科硅纪机器人有限公司则展现了南京在尖端机器人技术上的布局。

据天眼查信息,南京神源生智能专业服务人形机器人领域,专注于高精度力传感与力控技术研发,核心产品为六维力传感器,在2024年新松机器人测评中综合排名第一,产品出口欧美,目前已和人形机器人领域众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图源现场拍摄

孵化自具身智能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CasiaHand团队,中科硅纪专注于机器人上肢灵巧操作能力的突破,其自主研发的CasiaHand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机器人全系列产品,先后获“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红点奖”等国际大奖。

南京的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式”发展格局:既有埃斯顿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道达科技、神源生智能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还有中科硅纪、因克斯智能科技等创新型初创企业。

这种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使得南京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优势。当前,全市已形成新型电力系统、绿色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02
「创新生物医药从“跟跑”到“领跑”」

在南京江宁高新区的正大天晴顺欣制药厂区,8条符合GMP标准的大分子药物生产线和4条符合GMP标准的小分子药物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等10个大分子药物从这里走向市场。2024年,顺欣制药全年产值突破35.37亿元,营业收入实现33.49亿元,同比增幅131%,成功跻身南京市头部生物制药企业行列。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图源现场拍摄

顺欣制药还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实现“无工程批一次性放大成功的10000L抗体药物生产线”,标志着中国生物药制造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多年的精心布局和投入。

如今的南京,已形成覆盖新药创制、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核医学的完整生物医药产业链。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图源现场拍摄

奥赛康药业研发的“奥壹新”成为2025年全省首个获批的1类创新药;三迭纪医药开创熔融挤出沉积(MED®)3D打印药物工艺,拿下全国首张3D打印药品生产许可证,实现药品的数字化开发与连续化生产,彻底改变了药物的递送、开发和生产方式;山海医疗打破以色列企业全球垄断,自主研发的“功能神经外科电生理记录和刺激设备”三类医疗器械今年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脑机接口三类医疗器械,也是国产首款侵入式深脑电生理记录与刺激设备。

平台与园区则为产业发展搭建“加速跑道”。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集聚企业超1300家,形成“研发—中试—生产—销售”全链条生态,2024年位列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第8名,2023年获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江宁高新区在《2024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3名,其核医学特色产业园区依托GE医疗、东诚安迪科,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南京正打破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壁垒。睿源生物、正大天晴的1类创新药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昂科免疫的双抗AI-081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03
「政策、人才、生态的协同赋能」

南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偶然,而是“政策有温度、人才有归属、生态有活力”的必然结果。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南京的创新突围之路

*图源现场拍摄

江宁区推出的“在谈即保障、签约即预审、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建成即投产”全链审批服务,将重大项目审批周期由198天压缩至123天,审批效能提升38%,重大项目从供地到完成施工许可审批仅需46天。这种服务理念,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能。南京集聚53所驻宁高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81家独立科研院所,在校师生超130万人,两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南京推出“宁聚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全方位支持。截至2024年,南京平均每天新增350名大学生就业,每年新引进海外人才超1万名,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生态则为产业提供“生长养分”。在平台建设方面,紫金山实验室已发布1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是我国信息通信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支撑130多项网络创新试验。这些高能级平台为南京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企业培育方面,南京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9家,总数位居全国第九、进位3名。

可以说,在南京的产业腾飞背后,是一套精心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系统不是单一政策的简单叠加,而是政府、企业、高校、资金等多重要素深度融合的“热带雨林”效应。

04
「写在最后」

从智能制造的“机器换人”,到生物医药的“新药突围”,南京正以“创新”为内核,“智造”为路径,在长三角产业版图中崛起。

这座拥有6000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的古城,既保留着“六朝金粉”的底蕴,更迸发着“敢为人先”的活力。

未来,随着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的持续发力,南京必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锻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智造高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南京动能”,书写新时代创新名城建设的崭新篇章。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user/146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