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博
编辑丨六子
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良品铺子等来的不是救赎,而是一份终止公告,其向武汉国资转让控制权的计划正式告吹。
10月16日,良品铺子公告,因截至《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的最终截止日,生效条件未能全部达成,公司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终止控制权转让。
对于深陷业绩下滑、门店锐减与频繁换帅困境的良品铺子而言,国资入股的这艘“诺亚方舟”还没启航便已搁浅。10月29日,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进一步恶化,营收41.40亿元,同比下降24.45%,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22亿元。
对良品铺子来说,脱困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01
「“悔婚”风波,谁之过?」
这场交易的失败,早有伏笔。7月的一纸诉讼,成为联姻失败的一个核心原因。
7月18日,良品铺子公告称,控股股东宁波汉意所持的近7976.4万股(占总股本19.89%)被冻结,原因是广州轻工就其股权转让纠纷提起了诉讼。
*图源公司新闻
那么,广州轻工为何突然起诉并冻结宁波汉意的股份?这一切,源于一场单方面终止的合作。
广州轻工本是良品铺子的“首发”合作方。2025年5月,宁波汉意为解决债务问题,与广州轻工签署《协议书》,明确后者在5月28日前享有优先购买权,计划入股并控制良品铺子。公司实际控制人杨红春、杨银芬等还出具了书面同意承诺函。
然而到了约定时间,双方并未签署正式股权交易协议,这期间,广州轻工向宁波汉意发出督促函。但广州轻工没想到的是,不到两个月,宁波汉意却转而与长江国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7月17日良品铺子公告,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10.46亿元转让21%股份;二股东达永有限以4.45亿元转让8.99%股份。交易完成后,武汉国资将合计持股29.99%,成为新任控股股东。
被“爽约”的广州轻工,随即以诉讼和财产保全进行反击,直接冻结了交易的核心股权,良品铺子也由此陷入“一股二卖”的争议旋涡。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轻工与长江国贸同为国资控股,天眼查显示,广州轻工实控人为广州国资委。且两家收购价相同(均为12.42元/股),良品铺子为何放弃与广州轻工,转而携手武汉国资呢?
*图源天眼查
地域优势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据21世纪经济报,良品铺子超30%的门店位于湖北,武汉国资在本地渠道与资源协调上具备天然优势。产业协同方面,长江国贸拥有华中最大冷链物流园,能精准补强良品铺子的供应链短板;良品铺子在公告中也强调,这些将为公司转型全面赋能。
可最终,良品铺子在两家间反复横跳,让所有计划搁浅。尽管良品铺子声称控股股东正积极寻求和解,但目前广州轻工方面态度明确,集团负责人表示,考虑良品铺子的上市公司身份,为维护其正常经营及中小股东利益,目前仍保持克制。
良品铺子因自身的反复操作陷入争议,也正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即便未来与广州国资合作,双方还有信任基础么?眼下,良品铺子亟须解决涉诉纠纷,否则股权长期悬而未决,不仅会拖累资本运作效率,还将持续削弱投资者信心。
02
「失去国资,进入读秒时刻?」
对良品铺子来说,武汉国资交易的落空,除了长远战略失去支点外,对于当下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首先,这笔超十亿元的“入资款”背后,良品铺子现金流已出现萎缩。2024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从2023年的12.8亿元骤降至577.2万元,同比暴跌99.55%。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回升至1.86亿元,资金链依旧紧绷。
其次,是来自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据界面新闻,截至2025年6月,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已质押18.93%的股份,超出持股总量的一半,随着股价继续下跌,可能触发强制平仓,引发连锁反应。
业绩基本面同样令人担忧,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8.29亿元,同比下降27.21%;归母净利润亏损9355万元,暴跌491.59%,创上市以来首次半年度亏损,今年6月还被移出中证1000指数样本股。
良品铺子将业绩下滑原因归于,产品降价导致毛利率下降、主动关闭低效门店致门店数量减少,以及线上渠道流量费用攀升。
2024年全年净关店达589家,2025年三季度,公司门店净减少218家。截至2025年9月30日,门店总数已降至2227家门店。
*图源互联网
为挽回颓势,良品铺子几乎用尽所有招数。2023年11月,新任董事长杨银芬上任次日即宣布17年来最大降价,300多款核心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并在公开信中直言:“不走这条路,就是死路!”
结果不仅自救失效还反伤了自身,2024年,良品铺子收入同比下降102%,归母净利润亏损0.46亿元,降幅125.57%。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跌5.81%至26.14%。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降至24.96%。
一年半内的两次换帅更是让良品铺子管理层动荡不安,2023年11月,创始人杨红春卸任,杨银芬接棒。但仅不到一年半,杨银芬便请辞,由程虹接任董事长、代行总经理,而次月杨红春重新出山,第三次执掌CEO职务。
杨银芬曾在内部信中坦言,公司发展17年,已浮现“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等问题,导致增长停滞、盈利下滑。
问题接连出现不断消耗资本耐心,陪伴公司多年的第二股东今日资本,持股比例从30.30% 一路降至18.16%,2025年仍在减持;高瓴资本更是在公司上市解禁后,上演“清仓式”减持,持股从13%锐减至不足5.56%,早已退出前十大股东名单。
自2020年2月以16.14元/股上市,良品铺子市值一度突破340亿元。而截至2025年10月30日,市值已不足50亿元,跌幅接近90%。
从现金流危机、业绩亏损、门店收缩,再到管理层动荡与资本离场,很显然,良品铺子很难凭借自身改变局面,迫切地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此次与武汉国资合作失败,使其失去了一次借助外部力量理顺股权、重振治理的关键机会。内外交困之下,良品铺子的自救窗口正在收窄。
03
「为何越走越远?」
其实,所有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良品铺子的品牌战略失灵了。 从“高端零食第一股”到被迫大幅降价,这种战略摇摆为何让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首先,大幅降价的亲民策略,虽然能吸引一部分价格敏感型顾客,但同时也会动摇原有客群对良品铺子的价值认同,消费者对以往的高定价产生质疑,很容易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其次,良品当初选择定位高端,是为避开同质化竞争,但接连的降价策略,导致品牌特色模糊,差异性不再鲜明。
但对于良品铺子来说,降价也是迫不得已。正如2023年杨银芬在内部信中所说,“摆在面前的已经不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良品铺子的困境,也是行业缩影,在消费理性与量贩模式的双重冲击下,尽管行业规模仍在增长,但利润空间却被极度压缩。
传统零食巨头三只松鼠、来伊份的日子同样艰难,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仅分别为8.22%和13.12%,利润却大幅下滑52.91%和194.06%。
据艾媒咨询,2025年量贩零食市场规模将达1239亿元,门店数超4.5万家。9月份,鸣鸣很忙称,其旗下全国门店数超过20000家。
2025年前三季度,万辰集团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率仅4.35%,“鸣鸣很忙”2024年整体毛利率为7.6%(零食很忙7.4%、赵一鸣零食7.8%)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良品铺子曾出资4500万元入股赵一鸣,持有3%股权。然而仅过半年,就以1.05亿元转让退出,错失了分享量贩零食爆发红利的机会。
对于良品铺子,根本软肋在于高端零食的基础并不牢固。和行业大多数竞争对手一样,一向以高端形象示人的良品铺子自身始终没能从根源扭转其代工生产模式,没有自己的工厂,无论是成人零食还是儿童零食的生产,本质上都属于“贴牌+销售”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质量体系内控相对薄弱,让食品安全亮起红灯。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良品铺子相关投超过达2000条,涉及异物、发霉变质、虚假宣传等。
*图源黑猫投诉官网
在行业价格战与品质战的双重考验下,良品铺子既未能守住高端调性,又未能在平价赛道建立优势,代工模式更成为其转型的难点,即使放下身段,良品铺子仍然迷茫。
寒冬之中,时间从不等人,零食赛道的未来,竞争红海依旧,价格战未曾停歇。而寻求国资入主,本是良品铺子自救的关键一步。然而,“白衣骑士”并未如期而至,即便眼下广州轻工仍未退出,但经历此番“悔婚”风波,双方能否重建信任也要打上一个沉重的问号。市场留给良品铺子的耐心,还多么?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odel/146359.html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