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豪华车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价格震荡。价格战愈演愈烈,一向被视为“价格坚挺”的高端车型,如今也纷纷加入“价格战”的阵营。保时捷卡宴在深圳地区的优惠幅度高达35%,一辆配置后价值115万元的车型,成交价甚至不到75万元;奔驰GLS一口气直降20万元,宝马i3更是从35万元腰斩至19万元。即使在以往难以撼动的奥迪和宝马系列,也不再坚守“身价”:A6L和GLB等车型降幅均超过30%。
在一片价格战的“焦土”之中,雷克萨斯却交出了一份逆势而上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突破8.5万辆,同比实现正增长,成为同期唯一实现增长的进口豪华品牌。这种“静水深流”般的稳定表现,背后有何逻辑?
多点支撑的产品策略,构建稳健增长底盘
在市场波动愈演愈烈的当下,雷克萨斯依旧维持了相对均衡的产品布局,这成为其穿越周期的重要基础。
从销量结构来看,中大型轿车ES依然是品牌的“中流砥柱”,连续四个月单月销量破万,稳定的市场表现为品牌整体销量提供了可靠支撑。同时,SUV车型RX和NX增长势头明显,上半年分别售出1.7万辆和0.9万辆,同比增幅均超过14%。此外,高端车型如LM、GX、LX虽非走量车型,但凭借较高利润率,有效对冲了终端价格压力带来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雷克萨斯全新一代ES选择在中国全球首发。这不仅是产品策略的体现,更是品牌“本土化”思维的集中释放。据悉,新ES从企划、设计、研发到配置选择,均基于中国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力图打造一款真正贴合本地用户需求的车型。

某种程度上,这种产品组合策略可概括为“双保险”:以走量车型稳住市场份额,以高端车型维持品牌利润,形成销量与价值的双重支撑。
品质稳定与高保值率,构筑品牌护城河
在电动化、新势力入局与消费观念剧变的今天,豪华车市场早已不再是“金字标价”的游戏。性能参数趋同、智能功能同质,令品牌差异日渐模糊。但雷克萨斯凭借多年来积淀的品质优势与高保值率,依旧守住了自己独有的“护城河”。
在2025年J.D.Power美国新车质量调研(IQS)报告中,雷克萨斯以166PP100(每百辆车问题数)位列全品牌第一,是目前市场上问题率最低的汽车品牌。这一成绩不仅反映出制造质量的扎实,也强化了消费者对其长期可靠性的信心。
与此同时,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与精真估联合发布的《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中,雷克萨斯整体三年保值率达60.51%,在所有日系品牌中排名第一。ES车型更以63.89%的三年保值率,稳居进口中大型车榜首。

渠道稳、价格稳,雷克萨斯的战略定力
相比竞争对手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激进变阵,雷克萨斯显得更加稳健,甚至可以说是“克制”。但这种稳扎稳打的节奏,在当前不确定性极强的市场中,反而成为优势。
在区域市场中,雷克萨斯依旧牢牢掌控着广东、江苏、浙江等传统优势省份的核心份额。这些地区的消费群体对产品品质和售后体验有更高要求,而非简单的价格敏感型用户。同时,在经销体系建设方面,雷克萨斯也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未受到造车新势力大规模渠道扩张的直接冲击,避免了内部竞争失序的局面。

价格方面,尽管雷克萨斯也会因市场策略进行有限让利,但整体价格体系依然保持在相对稳定区间。销售顾问更注重以“品质与服务”为卖点,而非一味靠价格“砍单”。这份战略定力,在当下豪华车市场的混战格局中显得尤为可贵。
入华20年,雷克萨斯实现真正“在地化”
2025年是雷克萨斯进入中国市场的第20年。在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之际,其品牌战略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引进产品”走向“本地生产”。
2025年2月,丰田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宣布将在金山区设立雷克萨斯纯电汽车与电池的研发制造中心。紧接着在6月末,总投资142.4亿元的雷克萨斯上海超级工厂正式动工,预计2027年投产,首期年产能为10万辆。
这不仅是雷克萨斯在中国最大的单笔投资,也是继特斯拉之后在沪落地的第二家外资独资新能源汽车工厂,标志着品牌电动化战略的本土化正式启程。官方表述中,“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被多次强调,显示出丰田对雷克萨斯中国战略的重新定位:不再是日本原型车的本地销售,而是面向中国市场重新定义产品。
雷克萨斯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它是多年品质积累、本土化运营和清晰战略选择的结果。在性能趋同、品牌泛化的当下,可靠性与保值率正在成为消费者新的评判标准,而雷克萨斯恰恰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突出。
2025年,雷克萨斯以“静水深流”的姿态,迈入中国市场新阶段。在喧嚣的价格战之外,它用产品、渠道和战略节奏稳稳地画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增长曲线。而接下来的关键,也许不在于它是否还能保持增长,而是它能否成为“中国定义豪华”的代表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odel/139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