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数智化,从一碗香菜面开始

AI时代,食品企业有了新机会

 

白象数智化,从一碗香菜面开始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24 年夏,一场关于“香菜”的讨论正从社交平台一路燃到消费场景,搜索与话题不断攀升。

在白象食品总部,这一热度并未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而是被识别为清晰且紧迫的口味机会点。

白象很快把“香菜热”转化为业务动作,一端用舆情与电商数据去确认需求强度与人群画像;一端用终端图像识别系统持续回收门店货架的陈列数据,以此倒推产能与补货节奏;中台侧则通过 ERP/MES 的联动,把排程从“周计划”压缩到“日滚动”,把物料齐套、生产切换与仓配补货衔接到同一张时间表上。

随之而来的是一款以“香菜”为记忆点的新品快速量产上线,并在抖音电商与线下快闪等场域获得话题与销量的双向反馈。线上热度反哺线下陈列与后续补货,形成“热度—供给—再传播”的闭环。

新品营销成功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注意,积累了大量的社交资产。一段时间里,社交资产指数飙升至第一。

白象数智化,从一碗香菜面开始

来源:艺恩营销智库

一组数据显示,2024 年白象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市场份额升至 16%,而五年前它还在 6% 的边缘摇摆。排产改为日滚动后,库存周转天数由 47 天下降至 30 天以内;AI 货架识别把终端陈列违规率压低 70%。

这些成绩并非完全由 AI 直接带来,但 AI 技术显然是重要推手。

在 AI 浪潮下,企业纷纷推进数智化转型,但落地并不容易。RAND 的研究显示,约 80% 的 AI 项目以失败告终,这一比例是普通 IT 项目失败率的两倍。在这一背景下,白象的路径更具参考价值。

一、白象破局的“三刀”

要理解这家三十余年的方便面企业的数智化方法论,需回到其“灰暗时刻”。

2010 年后,大骨面逐渐失去年轻群体的刚需属性,白象从行业第二滑落,市场份额一度至 6%,经销商普遍反映“动销慢、压货多”。

与此同时,方便面行业整体承压:消费升级削弱“国民口粮”地位,外卖、预制菜和即食火锅分流“随手吃”场景;产能过剩推高价格战烈度;线下经销体系被线上低价冲击,进货价甚至高于平台补贴价。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对速食的期待快速变化。

低热量、高蛋白、功能化与跨界联名等趋势抬升,传统“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在新需求面前成为包袱,同质化问题凸显。行业层面,外卖与预制菜分食“饱腹”场景。

数据显示,2023 年方便面需求量较 2014 年峰值下滑近 20%;产能扩张叠加开工率跌至 70% 以下;年轻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属性与社交属性;iiMedia 调研显示,18—29 岁人群中约 45% 购买方便食品的首要动机已由“省事”转向“营养”与“新奇”。

白象数智化,从一碗香菜面开始

这些内部症状,与行业外部高烧形成共振。

白象高层判断:旧打法的时间成本过高,必须用数字化重构关键路径,三年前,数智化被写入集团战略,目标直指“以数据替代层级、以算法替代拍板”。

第一刀落在供应链。凌晨的排产屏幕后面是一套 AI 驱动的智能排产系统。它把来自电商、经销商、门店和仓库的碎片数据织成一张网,实时计算 SKU 需求、产线负荷、原料存量,随时调整排产。

第二刀落在渠道。

白象把经销、门店、费用、促销、订单九大功能塞进一款叫“白象通”的 SaaS 平台。区域经理登陆平板就能看到各 SKU 的实时销量、铺货缺口和费用投放效果,还能一键给工厂下补货单。经销商则能在线申请促销支持、查费用核销,省去了电话和 Excel。两端数据透明后,过去厂商互猜的博弈变成了“共管一盘货”。渠道执行力显著抬升,白象在多个省份重新挤进了货架 C 位。

铺货的最后一公里,白象交给了 AI 视觉。

业务员巡店时拍一张货架照片即可生成 SKU 数量、摆面比例、竞品占位等指标,门店的陈列问题实时预警,拉直了过去最难管理的“货架黑洞”。总部第一次拿到了行业级别的终端大数据,用来指导排面谈判和促销节奏。

第三刀直指后台流程。

财务共享、RPA 报销、AI 客服、智能知识库陆续上线,白象用机器人替换了数十万小时的重复劳动,月度结账 4 小时完成,客服响应缩短到 5 秒,小白助手成了新员工入职的第一位导师。

总体而言,白象的数智化转型,本质上不是简单“上了 AI”,而是把企业运行中最容易拖慢节奏的环节,供应链、产品研发、渠道协同重新梳理,用数据和智能来降低不确定性。它解决的是“时间”问题,即新品能更快试错,工厂能更快调整产能,市场反馈能更快传回决策层。

二、数智化背后,

白象的“少数派逻辑”

白象推进数智化的路径有别于常见做法。

其实,许多企业在数智化转型时喜欢先上技术,再找价值。财务部门建账务平台,生产部门买 MES 系统,市场部门搞数据中台,看上去武装到牙齿,但数据之间互不相通,最后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管理层既看不到全景,业务部门也嫌弃系统添麻烦。

白象在战略上做了反向选择不是技术驱动业务,而是痛点驱动技术。只有明确业务端的实际痛点,才能决定是否要上系统。正因如此,白象的项目一上线就能解决真实问题,而不是成为摆设

其次,避开了重投资、轻应用的陷阱。

一些企业数智化失败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外包商,内部团队只做甩手掌柜,最后项目形似而神不似。

白象的路径是内外结合,外部团队提供工具和架构,但决策和使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集团董事长和高管每月亲自评审数字化项目,确保价值链条清晰;各业务线必须先提出问题、描述流程,才能获得项目支持。这种内生化的方式,避免了外包商为做而做,也让员工真正有动力去使用。

再有,便是避开人抵触数据的陷阱。

很多转型失败的企业,问题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人拒绝。基层员工觉得系统是监工,中层觉得算法架空了经验,结果抵触情绪让工具成为累赘。

白象的文化恰恰相反,它把“遇事先找自己原因”的老传统,嫁接到了数智化上。数据不是用来证明我对,而是用来发现问题。AI 不是要替代人,而是帮人做更快的决策。

最后,避开了“技术炫技”的陷阱。

数智化项目里常见的“炫技”是上最前沿的 AI 工具,炫耀参数和模型,却和实际业务脱节。

白象的选择恰恰是够用就好,排产系统侧重实时计算和可视化;舆情系统聚焦于对产品决策有意义的关键词;巡店视觉识别强调精准率。

回过头看,白象数智化的成功是“少数派逻辑”:不追潮流、不贪多求全,而是把数智化当作解决痛点的工具,锚定几个核心环节,做小做深做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 AI 技术,落在别的企业里可能变成一堆孤岛系统,落在白象这里却能串起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从供应链到渠道到终端,白象一步步把分散的点连成了线,把数据变成了增长的逻辑闭环。

三、行业发展深层矛盾下,再看白象

方便食品行业的困境很直观,消费升级让单一口味的泡面难以满足年轻人,渠道碎片化导致营销成本飙升,原材料价格波动让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但在这些显性的挑战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的矛盾,食品制造企业正在逐渐失去对产业链的掌控。

过去,品牌商凭借广告投放、大规模产能和经销网络牢牢占据主动;而今天,消费者的注意力被短视频平台切割,销售终端被电商、社区团购蚕食,用户数据牢牢掌握在渠道平台手里。

很多食品企业即便还在生产,却越来越像是“代工厂”,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AI 被寄予厚望。

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像是一次权力重构的机会,谁能掌握数据、洞察需求、连接用户,谁就能在新的产业格局中赢得话语权。

但AI在食品行业落地并不轻松。多数企业的数据掌控能力薄弱,数据分散在经销商、平台、物流等环节;算法模型如果没有真实、干净的数据,就可能“瞎跑”;更现实的挑战是,食品行业不像互联网,可以容忍频繁试错。任何预测失误、供应链延误,甚至一次食品安全问题,都可能让企业瞬间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换句话说,AI 在食品行业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灵药”,它更像是一条布满暗礁的航道。

白象的做法是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外部平台的数据上,而是通过自建系统,逐步把消费者和渠道的触点拉回自己手里。

比如,依托数字化营销平台,它可以第一时间感知新品反馈,不再被动依赖经销商的销售口径;通过 AI 供应链排产系统,它能把上下游数据纳入同一张网里,避免信息被层层截留。

这背后的意义在于,白象并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在主动重建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新夺回品牌的话语权。

白象目前的实践更多像是“探索”,成功经验能否规模化复制,还有待时间验证。

如果说行业正在重构,那白象则展示了一条中等体量企业通过AI实现突围的路径。

在行业内部,白象的数智化实践相当于告诉同行,品牌商不是只能依附平台,也可以用数字化手段重新夺回部分主动权。

在产业链上下游,白象正尝试用数字化协同把供应商、零售端纳入同一循环,从“制造商”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组织者”。

在未来格局里,白象或许不会变成超级平台,但它有机会成为“会用AI的传统食品企业”的代表,让行业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展望未来,从整个食品产业看,AI 的落地大概会出现三条路径:数据集中在电商、渠道巨头手中,品牌商被边缘化;像白象一样,企业通过自建触点和 AI 工具重新夺回一部分消费者与供应链数据;行业形成共享数据联盟,降低成本,共同推动标准化。

白象就走在第二条路上。

不过,它未必能彻底改变格局,但它证明了一个可能性,在 AI 浪潮里,食品制造商也有机会重塑与消费者和产业链的关系。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或许才是白象数智化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为自己找到了出路,也让整个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在 AI 时代,谁才是食品产业的真正主导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142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