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添翼2.0:让AI医疗不再“悬浮”

医疗AI从可用,走向好用

东软添翼2.0:让AI医疗不再“悬浮”

作者丨方诗意

编辑丨六子


患者走进医院前用手机挂号,医生看病时顺手打开电子病卡,各项常规检查通过信息化系统快速出结果,医保结算一键即成,后续医院针对病历等文件的质控也在系统辅助下展开……

这也许就是当下不少人对智慧医疗的想象。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或许对于大批三甲医院、医生、护士和医疗科研人员来说,AI医疗的浪潮声势浩大,但许多被寄予厚望的AI工具,还是无法真正融入工作流,难以获取医疗人员信任,最终被悄然“束之高阁”。

这项技术到底该怎么用?从医院运营、诊疗中诞生的无数细节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9月中旬,毕马威发布了一篇报告,名为《智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驱动转型与价值重塑》。它在调研全球超过500个医疗健康AI技术的实施案例后发现,医疗行业普遍看好AI的价值,并多方位引入了相关技术,谋求解决复杂任务,推动整体效率革命。

东软添翼2.0:让AI医疗不再“悬浮”

*图源毕马威

它给出的潜台词是,变革的关键,已不再是单点技术的炫技,而是构建体系的能力。

近期,东软基于多年深耕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的经验,发布添翼医疗健康智能化解决方案2.0,其背后“重构价值链路”的思路,真正关注到了AI在落地医疗系统过程中进入“深水区”的一系列问题。医疗AI如何从可用走向好用,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01
「“飘在天上的AI医疗”」

AI概念有多热,实施落地就有多困难。

按照毕马威的报告,已投资开展试验性项目且不追求短期回报的医疗机构,在所有调研对象中的占比高达85%。但同时,确认“在实施人工智能时面临诸多运营挑战,包括数据问题、技能不足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的机构占比,也达到了84%。

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看好AI医疗未来的机构,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光靠支票,还远不能带来效率的飞跃。那场想象中波澜壮阔的效率革命,似乎穿不过智能化的深水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行业实践来看,今天的许多AI,仍像一个“悬浮”在庞大、精密且保守的医疗系统之上的“数字幽灵”。它试图大展拳脚,却在现实中碰壁。

首先,医院本应是AI最肥沃的“土壤”。一家三甲医院每天产生的病历、影像、检验数据,是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比拟的宝藏。但AI的“阿喀琉斯之踵”恰恰也在这里。这些数据如同一盘散沙,在过去绵延多年的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可能被沉淀进不同年代、由不同厂商建设的异构系统。

标准不一、互不连通。它们就像储量巨大的“原油”,能看不能用。而对AI来说,缺乏数据,再强大的构想也无法真正落地,无法走进医疗场景。

东软添翼2.0:让AI医疗不再“悬浮”

*图源毕马威

在数据之外,还有一座更陡峭的大山横亘在眼前——信任。

医疗的核心是人,是医生基于数十年循证医学训练与精密检查数据做出的严谨决策。常规AI应用重心放在给用户答案,但对医生来说,AI给出的“是什么”远不如“为什么”重要。一个无法解释自己推理过程的“黑箱”,一个偶尔还会产生“幻觉”的模型,与临床医学所要求的高严谨性天然冲突。

如果AI无法自证其逻辑,它就永远只能是医生工作中的点缀,以及辅助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边缘问题。这样的AI,也很难称得上医疗AI。

对一位日均接诊数十位患者的医生来说,工作流程的顺畅与效率就是生命线。而现在,太多AI应用因适配性不足,至今仍是需要额外登录、额外点击的“外挂式”工具。它游离于核心系统之外,像用完即走的临时工具一样不成体系,形成了“智能化不智慧、自动化不提效”的尴尬。

为了使用AI,医生不得不学习大量工具,同时依然承担着很多需要人力支持的工作,这不仅没减负,反而增加了操作负担。最终,这些“不顺手”的AI被敬而远之,自然在情理之中。

02
「“体系化”破局」

面对如此系统性的困局,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式方案,都无异于杯水车薪。真正的破局,需要一场思想上的升维,需要有人愿意去做那些更难、更基础,也更正确的事。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深耕近三十年的东软,给出的答案颇具魄力:医院需要的并非一两个零散的AI工具,而是要让数据、技术、流程这些要素都能活起来、用起来,共同打造一个能自我进化、循环增值的价值体系。

这正是“添翼2.0”的设计哲学——它试图从根源上,为AI医疗搭建一个坚实、可靠的运行平台。

东软添翼2.0:让AI医疗不再“悬浮”

*图源东软

这场破局战的第一枪,就对准了最棘手的数据问题。“添翼2.0”破局的关键之一,就是高质量、全景全域数据生态的构建。

与其在应用层费力地“找米下锅”,不如深入底层,为医院“自建粮仓”。这背后是从实践里抽离出的思考:数据治理是所有智能化的前提,它的投入无比重要。

东软打造的业务数据联动底座,正扮演了这个“建粮仓”的角色。它将医院内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原始、杂乱的数据孤岛进行强制汇聚,再运用内置的181个覆盖各临床业务域的数据模型和超过2000项质量规则,开展深度的清洗、标准化和治理。最终将驳杂的数据变成了高质量的标准化资产,从根本上解决了AI训练难、提升难的问题。

而在把数据知识变成模型这一步,和外界认知中的一个大模型走天下不同,东软采用了“1个医学领域大模型+N个专项小模型”的集群策略。

这是一个医疗行业专家对业界现实的尊重与理解。现代医学的“全科+专科”诊疗模式,本身就是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划分规则。于是,医学领域模型提供广博的医学知识背景,具体科室、具体病种的专项小模型则负责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度优化。这既保证了知识广度,又大幅提升了专业场景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此外,在病历生成、报告解读等应用中,AI生成的每一段结论性文字,都能清晰地反向追溯到其所依据的原始数据——可能是某项检查的指标,或是病程记录里的某段描述。这种设计,让AI的决策过程也实现了“打开天窗说亮话”,临床信任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解决了最难的开发问题,再往下的部署,就水到渠成了。东软智慧医疗产品早已形成一个横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等场景的体系,在医疗流程中的,是一个个可实现无感融合的应用。不管是医事服务赋能体、病历服务赋能体,还是洞察平台、飞标平台,都高度适应了医院的工作流。

03
「在一线创造价值」

AI大潮继续向前,医疗场景的巨变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面对长达10年、积累106亿条的海量异构数据,东软的数据底座帮助医院完成了核心业务域的标准化治理,不仅为AI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燃料”,更直接驱动了医院科研与运营流程的优化。今年9月,东软与盛京医院联合建设申报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项目”。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于高度可解释性设计的病历内涵质控AI,在日均完成3500-4000份病历内涵质控的背景下,获得了临床医生超70%的高采纳率,这在对AI持审慎态度的医生群体中是一个亮眼的数字,证明了“信任”可以被技术和设计赢取。

而在南京市雨花台区上线六大核心功能赋能基层诊疗试点以来,已累计触发智能服务超过4万次,其中智能诊断推荐超2万次、转诊推荐400余次,依托千余项质控规则月均完成超300份病案质控,有效提升基层诊疗规范性与效率。

为什么是东软?未来还会是东软吗?答案深藏在其近30年的积累与独特的公司DNA之中。

东软最深的“护城河”,是无法速成的行业Know-how。因为医疗IT并非一个纯粹的技术赛道,东软智慧医疗近三十年的摸爬滚打,让团队对医院复杂的业务流程、独特的科室协作机制、医保支付的规则乃至临床医生的真实痛点,都有着“老中医”般的深刻洞察。后发者难以望其项背。

而在这个过程中,东软的医疗健康业务服务着全国数千家医院、医保机构和卫健委,从顶级三甲到乡镇卫生院,形成了最全面的覆盖。任何新的技术和理念,都可以在最多样化、最复杂的真实场景中进行验证、迭代和优化。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海量的实践,才淬炼出“添翼2.0”的体系化能力。

最后,也是其独特的战略优势,在于东软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

在东软的大健康版图内,除了智慧医疗业务,还有医疗保障、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制造、云医院、健康与医疗教育等。它们打通了从IT软件到硬件设备、从院内治疗到院外健康管理的全链条。

因此,当东软在构想智能化体系时,其视野天然就是全局性的,能够考虑到数据如何从设备端产生,在院内流转,并最终延伸至院外的健康服务,这种生态协同能力是单一领域的厂商难以比拟的战略纵深,也更加符合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对AI跨场景应用、数据要素价值挖掘的倡导。

东软添翼2.0:让AI医疗不再“悬浮”

*图源《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04
「结语」

打通智慧医疗发展堵点的前沿实践,已经越来越多见于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升级更新之中。

比如近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就在一场活动中透露:“上海各医疗机构较早实现信息化,但自建的数据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一大平台的形成。”所以当下,它们正在建立覆盖全市的医疗数据云平台,提升医疗服务效能——这也更加证明,行至水深处,医疗AI的竞争已然告别了单点技术的比拼,进入了构建综合价值体系的新阶段。

东软“添翼2.0”的探索,不仅是对行业核心需求的一次系统性回应,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条从院内提效走向区域协同、从造体系迈向建生态的清晰未来趋势。技术真正服务于医疗、服务于人,一个更智能、更普惠、更具人文关怀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时代,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odel/144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