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青沐
编辑丨六子
“上市是巴奴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多个公开场合,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已不止一次谈及自己的“上市梦”。今年6月,巴奴毛肚火锅正式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可惜的是,这场筹谋已久的资本盛宴,却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降温。
近日,巴奴毛肚火锅母公司巴奴国际收到了中国证监会国际司的反馈意见,围绕股权架构合规性、数据安全、分红合理性等3大类9个关键问题对其发出质询,并要求巴奴国际就这些核心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如果未能作出合理解释,巴奴的IPO进程或将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巴奴毛肚火锅(以下简称“巴奴”)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监管层面的问询。客单价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又遭遇火锅市场增速放缓和消费观念趋于理性的双重挑战,巴奴的经营模式能否成功穿越周期?层层关卡之下,其上市之路添了几分悬念。
01
「当“理想”碰见“现实”」
“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吃些麻辣烫就好了”,“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前段时间,杜中兵在一次直播中如此表示。该言论引发了巨大争议。随后,杜中兵多次解释,这几句话不是连在一起说的,并为自己的“爹味说教”致歉,但仍然难以挽回舆论争议。

*图源杜中兵社交媒体
而实际上,杜中兵的此番言论却鲜明体现出他一直坚持的巴奴的经营理念。
2001年,杜中兵在河南安阳创立了巴奴火锅。初期,杜中兵也曾对标海底捞,将“服务”作为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可惜没能掀起太多水花。于是,杜中兵开始反思,他认为海底捞已经占据了“服务第一”的用户心智,后来者很难通过简单复制来超越前者,自己要改变策略。
2012年,巴奴确立了“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战略转型,明确了“品质火锅”的定位,从原材料到食材预处理,处处都下了功夫。
以巴奴的特色食材“毛肚”为例,其使用了“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进行泡发,一斤鲜货只能泡发一斤,并经过12道标准化工序进行生产,才能到顾客餐桌。如果使用火碱泡发的话,一斤干货可以发好几斤,所以巴奴毛肚的成本也要比其他火锅店高出许多。
高成本直接推高了客单价。招股书显示,巴奴人均消费约为海底捞、呷哺呷哺的1.5-2倍,更屡因“食材贵”登上热搜。2023年,#巴奴火锅18元一份土豆就5薄片#登上了热搜;2024年,巴奴因部分菜品涨价50%引起消费者热议……
杜中兵曾直言,他知晓巴奴被吐槽“贵”这件事,但高品质火锅确实需要高成本的支撑,自己不会妥协而降价,因为只要降价,品质必然要发生改变。
某种程度来看,“产品主义”已经成为杜中兵刻入骨髓的“理想”,其撑起了巴奴的门面,也撑起了杜中兵的野心。就像巴奴隔空“开怼”海底捞的宣传语——“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杜中兵深信“产品主义”一定可以超越“服务主义”。
但杜中兵的理想主义,近年却屡屡碰壁。
首先,高客单价并没有带来更高的利润率。2022年-2024年,巴奴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6.8%、8.5%;若包括关店损失、诉讼赔偿等一次性费用,实际经营净利率分别为-0.4%、4.8%、5.3%,远低于同期海底捞归母净利润率 4.0%、10.8%、11.0%。

*图源巴奴招股书
究其原因,一方面,巴奴对食材品质的高要求,导致其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近年,巴奴的原材料及消耗品成本正逐年增长,从2022年的4.84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7.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三成。另一方面,在成本逐年提升的背景下,受火锅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巴奴的客单价反而出现下滑,从2022年的147元下滑至2025年一季度的138元,进一步挤压利润。
其次,规模越大,经营压力越大。在火锅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现象叫“百店魔咒”,当门店规模突破100家门店后,其在标准化管理、现金流等方面会遭遇更大的困难。以巴奴为例,其对食材的品质和新鲜程度要求很高,背后的供应链支持则至关重要。可随着门店实现跨区域扩张,要将整套供应链体系复制到更多区域,成本自然也会相应提升。
从2021年到2025年一季度,巴奴门店数量从83家增长至145家。但在全直营模式下,仅今年一季度,巴奴火锅的原材料及消耗品、员工成本及租金相关开支,合计占总收入的超七成,成本压力显著。如果巴奴不能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和管理能力,门店规模越多,巴奴“产品至上”的理想主义或许将越难坚守。
02
「不得不冲刺的IPO」
窄门餐眼显示,火锅品类近一年新开店超17万家,但净增长-1.9万家,这说明在过去一年里有近20万家火锅店出局,可见火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巴奴自然也难逃影响。
数据显示,巴奴在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14.33亿元、21.12亿元、23.07亿元,后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7.38%、9.23%,增速有所下滑。在盈利方面,巴奴在2022年尚且亏损519万元,一直至2023年才勉强扭亏,过去两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02亿元、1.23亿元。
此外,尽管巴奴整体翻台率从2022年的3次/天增长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7次/天,但每家餐厅平均日顾客量和平均日销售额在2024年都出现了下滑,规模扩张和翻台增长的效益被大幅稀释,导致“越勤快,赚得更少”的局面。

*图源巴奴招股书
这种局面也与杜中兵理想中的“产品主义”相背离。“产品主义”的核心是通过打磨产品差异化、提升产品核心价值,让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更高溢价,而非依赖扩大规模,提高周转频次来赚“辛苦钱”。
在火锅市场遇冷的背景下,规模扩张未必能给巴奴带来更高收益,“产品主义”的经营逻辑也正在遭遇现实的拷问,巴奴在此时上市,到底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与此同时,证监会在问询中还提到了更犀利的质疑:结合公司负债等情况说明实施分红的合理性,以及在分红情况下本次上市融资的必要性。

*图源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示
根据上文数据,巴奴这些年的盈利能力并不算出色,不仅如此,急速扩张也为巴奴带来了更大的现金流压力。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现金余额不足2.5亿元,流动负债却高达7.56亿元,净流动资产仅1.59亿元。

*图源巴奴招股书
巴奴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却还在今年1月派发股息7000万元,按持股比例估算,实控人杜中兵家族获得超5800万元分红。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分红完毕后,巴奴便递交了招股书,启动上市募资计划。
既然巴奴如此缺钱,又为何要大方分红?分红总额甚至占到了去年净利润的56.9%。这种做法难免让人质疑其突击分红的真正目的,是否在为股东提供变现通道,又或者变相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来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
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留给巴奴来回答。不过,巴奴在此时上市的理由,或许能从招股书中窥探一二。
一则,是对赌的压力。根据招股书,若巴奴国际未能在2029年12月1日之前成功上市,Angel轮和A轮投资者有权要求巴奴国际回购其所持部分或全部投资。截至2025年4月末,巴奴火锅的赎回负债为3.08亿元,已经超出了其账面上的现金储备。

*图源巴奴招股书
头上悬着上市倒计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巴奴早在2021年就透露出上市计划。2023年3月,巴奴的股权结构出现了调整,根据天眼查资料,美味森林餐饮管理(郑州)有限公司成为巴奴新股东,持股比例超过91.89%。此次变更后,巴奴的注册资本由5033万元增至约6.2亿元,这也被视为巴奴冲击IPO的准备工作。

*图源天眼查
二则,是资金的压力。尽管近年巴奴的业绩有所改善,但高成本、低利润的困境也逐渐显现,通过IPO募资“补血”,既能缓解资金压力,也能继续推进杜中兵坚持的“产品主义”的理想。
根据招股书,巴奴拟将募资资金用于门店扩张、数字化升级、品牌建设、供应链优化,有望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经营效率,在推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高端化的消费体验。
03
「杜中兵的“绝对控制”」
诚然,坚持高品质出品的餐饮人,让人心怀敬意。但餐饮不仅是怀揣热爱的理想,还是一门生意,“产品主义”是好的品牌故事,但是不是好的资本故事,似乎还需要斟酌。
高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可能让品牌与更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产生距离。因此,“产品主义”是“好棋”,但也要看执棋之人如何布局。
前有杜中兵“爹味说教”,后有百果园“教育消费者”,近段时间,高端消费品牌确实频陷争议。但越是如此,创始人更应该放下自己的执念与傲慢,尝试理解当下消费者对高效、低价、创意的消费诉求,让品牌跟上时代,才能立足市场。
杜中兵是否会更改经营理念,尚不得而知,但对巴奴的控制权却越来越高。
据招股书显示,杜中兵与韩艳丽夫妇透过D&H (BVI) LTD 控制巴奴国际已发行股本的75.26%,同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BANU UNITED LTD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的 8.11%,合共控制公司约83.38% 的投票权。由此可见,巴奴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杜中兵家族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图源巴奴招股书
此外,多次投资巴奴的番茄资本背后,也有杜中兵的身影。番茄资本旗下境外主体Tomato Second,为番茄资本旗下宁波番茄贰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番茄贰号”)全资子公司。根据天眼查数据,杜中兵作为番茄贰号的有限合伙人,直接持有78.35%的合伙权益。

*图源天眼查
证监会也注意到这一复杂的股权结构,并提出询问,包括创始人杜中兵及配偶为何要绕道海外间接持股、历次股权交易是否合规等问题。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认为,杜中兵通过番茄二号间接持股可能有进一步巩固控制权的原因。
但这种高度集权式的管理,可能与巴奴引入资本的诉求存在一定冲突。通常来说,资本介入企业的目的是获得收益回报,如果企业创始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企业或难以按照市场化逻辑进行多元化尝试,一旦管理者的决策有所偏差,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增大。
因此,上市对巴奴而言,绝非终点,而是一场关于长期主义的深度考验。它考验的不只是短期经营策略的灵活适配,更是巴奴能否将“产品主义”从品牌故事,落地为贯穿供应链、门店运营与用户体验的全链路行动准则。这不仅需要创始人的引领,更需要品牌与消费者同频共振,寻找规模、效率与信任之间的平衡点。
巴奴的锅底还在沸腾,但食客们已经越来越清醒。资本市场的考官已经提出了问题,现在轮到杜中兵和他的巴奴交出答案了。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odel/14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