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媒体如何在调查性报道中发挥优势

近年来,行业类媒体在调查性报道中可谓异军突起,纵览近几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行业报作品不在少数。例如:经济参考报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中国国土资源报(现中国自然资源报)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如何“治病救城”?》等等。究其原因,这与行业类媒体在做好调查性报道上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密不可分。

行业报如若想在如潮的媒体大浪中博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深度报道特别是调查性报道上做文章、下功夫。而作为深度报道版面的责任编辑和撰稿记者,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好行业类媒体的自身优势,在选题、策划、采访、写稿、编辑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官宣”优势的运用

背靠大树好乘凉。纵览中国行业报协会目前所辖的114家会员单位,成员涵盖国务院各部委以及中央企业主管、主办的行业报、专业报,如此庞大的传媒群体和主流传媒平台,其所拥有的新闻资源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对中国自然资源报而言,报纸面向并依托于全国自然资源系统,上到部机各关司局,下到遍布全国的基层局所站,拥有多年经营的官方背景资源与雄厚的专家队伍,这里蕴含的就是行业主管部门赋予的官方媒体解释权。

与综合类媒体不同的是,随着传播模式的变化,行业类媒体拥有“官宣”优势,已成为其在新闻生产竞争中的致胜利器。

2017年的寒冬岁末,一场“气荒”风波悄然来袭。当年11月中下旬,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天然气供给告急。重压之下,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正在全面推进的“煤改气”工作,社会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势头。作为油气资源主管部门的官方媒体,有必要通过调查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调查采访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前往发生气荒事件的各省市,通过摸排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煤改气”工作中急近功利、大搞一刀切,这是助推“气荒”,导致群众挨冻过冬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通过采访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专家,以及翻越大量内部资料,挖掘出“气荒”事件背后的真相是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天然气发展形势,而解决的办法就在于加快油气体制改革,并寻找其他替代能源。

通过积极有效的采访调研,稿件在“气荒”事件发生后迅速成稿、刊发,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力地驳斥了“煤改气”政策错误论,成为调查性报道中“官宣”的成功实践。

与此相类似的,针对中央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情况和违法围填海案件等社会舆论焦点热点事件,笔者充分利用背靠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官方新闻资源优势,采写了《“绿色问责”警示》和《遏制“向海要地”冲动》等调查性报道,均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事实上,除了调查性报道,在重大政治性选题的深度报道稿件采写中,背靠自然资源部,在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笔者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消化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宣传精神,并从实际中调查研究、整合资源,掌握大量的具体事实,将政治性深度报道枯燥的东西生动化、立体化,易于读者接受。

行业类媒体如何在调查性报道中发挥优势

2016年全国两会结束后,针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人地钱”挂钩新政,笔者策划撰写了《“人地钱”挂钩,新型城镇化一盘棋》,通过现场与专家采访相结合,从宏观与微观层面上解读了如何统筹人、地、钱,从而调动地方积极性,推进更有质量的城镇化。

2018年3月17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通过,其中,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引起各方广泛关注。为什么要组建自然资源部?这个新部门的职能是什么?未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在期待着官方给出的答案。作为部机关报和专业权威媒体,自然需要报纸在第一时间做出深度解读,以解疑释惑、引导舆论。

受领任务后,笔者迅速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采访,短短3天时间拿出了5000余字的深度报道《自然资源部来了》,并配发《将迎接建立央地良性互动管理体制的大考》的评论文章,从历史、目的、意义、展望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度阐述了组建自然资源部的初衷,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制度设计者攻坚克难的改革决心和深谋远虑的改革智慧。

文章在报社官方微信发出后,几小时内阅读量就攀升到3万多。除此之外,很多门户网站、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官网,以及众多微信公众号也都进行了转发转载,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熟悉行业专业知识和运作规律

现阶段,不管是读者需要的权威解读,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评价,都需要记者、编辑耗费时间与精力来完成。作为行业报的一名编辑记者,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能否在精心把控、精准拿捏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获取一手资料、第一时间刊发新闻稿件、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并取得百姓的认可、赢得群众的口碑、获得业界的好评,最重要的就是对行业的认知度。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做好某个专业领域的调查性报道,首先要成为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如果对行业知识一知半解,对行业运作规律不清不楚,在采写过程中就会无的放矢:或者采访别人问题问不到点子上,或者受访者说的你听不懂,最后写出的稿件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不懂装懂贻笑大方,二是无根无据弄虚作假。

因此,行业报的记者、编辑在熟悉行业专业知识和运作规律方面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笔者所在的中国自然资源报而言,具有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领域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记者、编辑不在少数,其他非自然资源专业领域例如新闻传播、中文等专业的记者、编辑,长期从事采访、写稿、编辑等工作,自身主动或被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然会对高质、高量、高效完成采写工作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2015年12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造成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33栋建筑物被损毁,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8.81亿元。这期事件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各方媒体纷纷前往进行报道。但如若对自然资源行业知识不了解,记者可能仅仅会认为这就是一起因塌方滑坡造成的责任事故,把调查性报道新闻点放在对事故的描述,以及后期的处理追责上。

但此后国务院成立的由原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认定此次事故排除山体滑坡,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据此,我用自然资源专业眼光分析该事件的新闻价值,虽然近年来一般固体废弃物堆存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在少数,但事实上,对工业特别是矿山固体废弃物来说,弃之可为害,用之则可为宝。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矿山固体废弃物,这才是围绕该事件做调查性报道的“利刃”所在。

选题策划思路确定后,我在全面调查、了解中央、部、省在加强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有效减少矿业固体废弃物危害方面做出的相关部署与要求后,奔赴矿山固体废弃物产量大省辽宁采访,了解当地尾矿库现状、造成原因、群众意愿等,随后又转战河北、山西等省调查、了解当地在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做法,并全面总结与归纳地方经验。

在详细的调查采访后,我撰写了调查性报道《数百亿吨“废石”,成灾还是成金?》,用大量实事和数据表明了我国目前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大、利用率低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揭示了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废石排放大国,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稿件刊发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笔者认为,立足自身定位和行业特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领域的权威性和专业优势,是目前在调查性报道屡获殊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现新闻点的角度与众不同

华尔街日报总编辑斯泰格尔说过:“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了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 一位资深报人也曾有言,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而是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思想。

那应该怎么办?说白了,就是同一新闻事件,我们要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更深刻的新闻内幕,对于行业类媒体而言,在面对社会新闻热点时,更需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2017年7月20日,一场振聋发聩的中央问责风暴,揭开了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盖子,甘肃各级自然资源系统成为此次问责的“重灾区”,包括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副厅长以及省林业厅厅长等4人被撤职。

此事件给国土资源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业媒体,如何从自然资源角度出发,汲取一手素材、挖掘事件真相、采写独家报道、把握舆论先机,体现行业媒体的独特视角,在众多报道甘肃祁连山事件的新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有关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破坏及其后的问责事件,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南方周末等媒体已经进行了诸多的调查报道以及深度分析,如果重走他们的报道路线,必定是“味同嚼蜡”。

因此,在诸多媒体将甘肃祁连山事件的报道重点放在生态环境治理来做的时候,行业媒体只有围绕别人并不擅长或者不敏感的专业领域深挖细磨,才能成为制胜的法宝。

2017年8月,我前往甘肃省张掖市,行程数百公里深入保护区腹地深入调查探访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大海铜矿、麒麟矿业、马蹄煤矿等,采撷到大量独家素材和鲜活事例,在报道当地积极开展恢复治理工作,重塑转型发展的信心的同时,还从自然资源专业角度反映出当下做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后来以后,我撰写了《甘肃祁连山:问责风暴下的生态突围》,以翔实的采访材料、统计资料和鲜明事例展现了问责风暴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基层自然资源工作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做法以及目前的生存状态、压力状态等,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网络点击量迅速攀升,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保和地质勘察的大讨论,并有幸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新华社在播发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消息中指出,这篇调查性报道“直面问责风暴背后的故事,引发人们对实现地质勘查和环境保护双赢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视角独特又引人深思。”我想,这也就是这篇调查性报道能够获奖的原因之一。

2018年10月份,我再次踏进甘肃祁连山,同样运用行业报记者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的独特视角,把镜头和笔头对准了甘肃省武威市,采访了在约谈、曝光、问责、整改等一系列高规格监督风暴过后的地方政府、企业和牧民,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面临着艰难的转型之路,并据此写成了调查性报道《越冬》。

在我看来,在这场持续了许久的事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际,由此引发后续问题和新困惑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是作为一名行业类媒体调查报道记者和深度报道版面编辑的职责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确保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做记者、编辑4年来,每当我结束了一个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工作,回到北京后提笔写稿之时,我总是要不断地翻看采访本,聆听采访录音,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体会到为百姓发声,反映他们的真实诉求,理应成为写稿的重点,这也是一名调查性报道记者的义务、责任与担当。

文:薛亮@新闻与写作(bj_xwyxz)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小红书推广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19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03-27 21:12
下一篇 2019-03-27 21:40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